•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两江观察|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地标盛装归来 为你开启全新体验

    重庆日报 廖雪梅 申晓佳

    POST TIME:2022-12-31 08:49:28

    ▲12月30日,大田湾体育场,不少市民前来健身打卡。本组图片均由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12月30日,渝中区贺龙广场。

    ▲12月30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12月30日,经过两年多精心建设,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正式对外开放。

    该保护提升工程是重庆城市更新提升重点项目,包括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贺龙广场(大田湾片区市政工程)、文化宫文化风貌保护提升工程三大部分。其中,大田湾体育场将以建设生态体育公园为目标,高品质打造“全民健身中心”;新建的大田湾片区市政工程,通过贺龙广场至文化宫中门人行天桥,串联大田湾体育场与文化宫,实现人车分流;文化宫文化风貌保护提升工程将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充分发挥“学校+乐园”作用,更好服务广大群众。

    说起重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有三个地方不能不提: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让劳动人民打上文化牙祭”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下称文化宫)、见证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变迁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下称大礼堂)。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三处标志性建筑,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亲自主持建设,山城人民共同劳动参与。在那百废待兴的年代,其极大地提振了城市信心、造福了人民群众。

    2019年底,经历了60多年风霜、承载了重庆城市记忆和深厚历史情感的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启动保护提升工程。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人熟知的大田湾体育场、文化宫,经历了怎样的“手术”?如今它们盛装“归来”,给市民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

    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1952年,文化宫建成,邓小平亲自题写了“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几个大字。投用后,这里很快成为全市集会和节日举行大规模游园活动的重要场地,每到节假日人山人海,曾创下一天接待10万人的纪录。

    “文化宫是重庆人看露天电影的地方。当年播放的首部影片是《白毛女》,虽然放映设备仅是台16毫米的小电影机,露天坝子却坐得满满当当,第一场售出1.2万多张门票。”文化宫老工作者商德伦回忆说。

    与文化宫相比,大田湾体育场的建设过程更为曲折。上世纪50年代,重庆市政府发动机关干部和市民参加义务劳动,把抗战时期跳伞塔旁的小山推平,将弃土填入大田湾体育场的沟壑之中,开辟出一个群众集会广场。大田湾体育场1950年11月开始填沟,1951年4月中旬义务劳动结束时,参加总人数超过13.2万人。

    “大田湾体育场1951年由贺龙主持修建,1956年3月开放投用。”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田湾体育场的设计者尹淮,不管是计算椭圆形的弧度,还是安排主席台、观众入口、座位等,每个环节都亲自操刀。当时,手绘图纸非常复杂,尹淮还为此到前苏联“取经”。

    大田湾体育场是新中国第一座甲级体育场及现代意义上的综合体育场,不仅记录下1965年重庆籍短跑运动员陈家全跑出手计时10秒整成绩、平当时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精彩时刻,在中国足球甲A和中超时期,前卫寰岛、重庆隆鑫、重庆力帆等足球队在此挥汗如雨,见证了重庆足球的辉煌与沧桑。

    年近8旬的市民孙永健告诉记者,1956年至2005年期间,大田湾体育场承担了球赛、演唱会、运动会等众多重要赛事及文艺等活动,这里总是人潮涌动、热火朝天。

    一次修旧如旧的“手术”

    近些年,由于自然老化及数次改建、加建等原因,文化宫逐渐失去了其原有风采,房屋漏水、墙面脱落、栏杆破损等病害,不同程度影响建筑的正常利用。

    大田湾体育场情况更不乐观——因为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2005年看台被鉴定为危险建筑后,这里就不再承担主要赛事。

    2019年2月,市规划委员会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片区作为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渝中半岛人文中心首批实施项目。

    大剧院是文化宫的中心建筑,外观造型现代、简练、庄重、大气,曾是重庆西南大区时期建筑的重要代表。但是,经过后来的加建、改建,大剧院及附属功能建筑已面目全非。同时,由于原始建筑设计资料部分缺失,需查阅相关资料信息并结合现状历史痕迹进行推理,有一定复原难度。

    建设者通过对建筑现场调查、勘测获得的数据、照片进行分析,力求原汁原味修缮工程设计,让主体建筑的部分重要材料尽可能依图采用传统材质。

    据介绍,为还原文化宫原有面貌,施工人员清除正门处的立柱涂层后,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恢复其颗粒感;大剧院将正门处的绿色高反射玻璃幕墙(系后期改造)恢复为原设计木门窗形式;剔除外墙及外立柱上的不同材质面层,让大剧院主体恢复斩假石(又称剁斧石,是种人造石料)面层,并聘请雕塑家恢复原设计在正立面的工农文化浮雕装饰;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保证外观不变的前提下,对局部材质进行提档升级,让同色真石漆替代颜色水泥粉,同色金属屋面瓦替代石棉瓦。

    “大田湾体育场的碉楼、红墙、拱窗、白玉栏杆等元素,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文保修缮设计负责人胡斌介绍,他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的材料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力学实验,通过现代技术取样明晰了当年的使用材料,力求还原当年体育场的修缮材料和修建工艺。

    同时,项目文保修缮团队的每道工艺及工序均采用“样板先行”原则,先做样板,经参建各方及文保专家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为此,项目团队聘请上百名传统工匠参与保护提升工作。对原有保留的木门采用传统榫卯方式进行加固;上漆则邀请传统大漆工匠采用地仗工艺(即在木质结构上覆盖一种衬底,以防腐防潮)进行修缮。

    古树保护也成为此次保护提升工程的亮点。大田湾体育场建成时,曾种下上百棵老树,其中大部分为黄葛树。此次提升“手术”仅修缮了花台、修剪了树枝,对极个别杂树进行了移栽。

    一场惊喜连连的体验

    在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还在完善群众体育文化功能、提升城市共享品质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让人惊喜连连。

    家住两路口一带的周大爷,对于刚修好的大田湾—文化宫人行天桥赞不绝口。他说,以前,从大田湾体育场到文化宫要走C型天桥,绕很大一圈才能过马路。新修了天桥后,从贺龙雕像就能直接步行到文化宫,非常方便。

    “文化宫修整一新,更加大气。大院剧前的新广场,让我们拥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空间。”前来打卡的居民陈嬢嬢说。

    据介绍,此次修缮主要针对设施功能滞后、文化形象削弱、公共空间品质不佳、市民共享疏离等问题进行优化、提升,使该片区真正成为城市中心的文化廊道和绿色公共空间,更好地服务市民步行、休闲、健身等需求。

    比如,大田湾体育场除内场足球场和标准跑道外,外广场生态体育公园还建设篮球场、网球场、气排球场、乒乓球场和门球场、健身路径等,相关场馆将分时段对公众开放。

    为改善片区文化形象,相关方面不仅保护修缮文化宫大门、中统楼、红星亭展览馆等文物和历史建筑,还打造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文化通廊,并设置休闲设施。

    为营造整体步行空间,人行天桥配套修建了两座扶梯和三个升降电梯,方便市民出行;统一采用灰色系的芝麻黑、灰花岗石和灰色系洗米石,与大田湾、文化宫片区整体协调。

    让群众更安全便捷地健身,是此次改造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大田湾体育场改造提升工程在原体育场下方挖建了两层约3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新建2条车行隧道、10条人行通道。文化宫不再设地面停车位,所有车辆停放在地下停车场内,地面大小广场完全开放。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最快明年底,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工程有望完工。届时,整个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将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享受精神文化体育盛宴的乐土以及外地游客了解重庆历史、观察城市空间的窗口。

    编辑:戴晓涵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