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乐翻天”畅叙两地曲艺缘,77岁李伯清期待“常回家看看”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05-25

“这次回重庆、回万州演出我很高兴,高兴不仅仅因为‘川渝乐翻天’给观众送来了快乐,更因为我又回到了第二故乡重庆,见到了重庆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我人在成都,但时刻心系重庆,我期待常回家看看!”

▲曲艺家们合影。主办方供图

5月24日晚,由川渝两地文旅部门联合打造的“川渝乐翻天”——202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喜剧幽默节目交流展演活动在万州落幕,77岁的曲艺名家李伯清压轴登台,演出结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连连。

“川渝乐翻天”用欢笑讲好川渝故事

作为川渝两地曲艺界联动的品牌活动,“川渝乐翻天”是两地文旅部门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而联合打造的。旨在通过喜剧幽默节目交流展演的方式,加大川渝文化交流,促进两地曲艺事业繁荣发展。近年来,以“川渝乐翻天”之名,众多曲艺大咖、草根笑匠、幽默达人共同带来了多场“川渝乐翻天”惠民演出,为观众送来欢笑,深受两地老百姓的喜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包括压轴亮相的李伯清在内,本次“川渝乐翻天”活动的舞台可谓星光熠熠——群星奖得主鲁广峰、牡丹奖得主曲春雷,以及牡丹奖、三届群星奖得主凌淋等川渝两地曲艺界名家荟萃,现场精彩纷呈,欢笑此起彼伏。

演出在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四川车灯《好吃嘴》中开场,美丽的四川姑娘们以精湛的手持快板表演与歌舞结合,一道道川渝美食跃然于观众眼前。随后,重庆市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带来相声《我要演双簧》;四川省成都哈哈曲艺社、四川省成都嘻贰叁曲艺剧社联合带来相声《川渝通》;凌淋演绎了拿手戏《电话响过之后》;鲁广峰、曲春雷、和郝爽带来小品《浪漫时刻》;最后,李伯清和徒弟陈功带来散打评书《成渝地·巴蜀情》。欢声笑语中,曲艺演绎出川渝观众最熟悉的味道,一个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川渝故事陪伴观众度过了美好一夜。

▲李伯清和徒弟压轴亮相。主办方供图

77岁李伯清期待“常回家看看”

演出当天天气很热,演出现场氛围更热。毫无疑问,舞台上最大的“热点”还是压轴亮相的李伯清。标志性的光头,一件大红对襟短袖衬衫,内搭纯白T恤,携手徒弟联袂登台时,他步伐稳健,动作干练,很难相信,眼前的老艺术家已经77岁,那种蓬勃的生命力,不知令多少后生羡慕不已。

“为撒子我看起年轻?哈哈,心态好嘛,当然还要适当讲究养生嘛。”等到他那依然中气十足的男中音一响起,观众们的掌声和笑声已经等不及了,现场被瞬间点燃。在与徒弟的默契配合中,李伯清老将出马,宝刀未老,一招一式淋漓酣畅,横出的段子让观众笑声与泪点齐飞,笑声之中,洋溢着浓郁的川渝两地情谊。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同根同源,川渝人民在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和深厚渊源。我生活在成都,但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我53岁的时候,重庆不拘一格请我过来工作,我也从民间艺人成为体制内的专业演员,这份知遇之恩我永远感激。”李伯清告诉记者,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双城联动,文化先行,他在成都长大重庆退休,是最典型的成渝双城文化人,“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人在成都,但时刻心系重庆,我期待着常回家看看,陪重庆父老一起欢笑!”

“有李伯伯这样的名家的支持,我们川渝曲艺工作者更有信心了!”重庆市曲协副主席、万州曲协主席、重庆市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何菊芳表示,“川渝乐翻天”让更多观众欣赏到川渝曲艺的无穷魅力,既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温暖跨越山水,温暖了两地更多群众。

▲演出现场人山人海。主办方供图

“曲艺是最接地气的文化形式,在川渝两地拥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重庆直辖27年来,两地曲艺家的交流从未间断,十分频繁。‘川渝乐翻天’展演是两地文化交流的升级版。以曲艺为纽带,联动川渝两地名家,为两地群众送去欢乐,是‘川渝乐翻天’的题中之义。”何菊芳期待,借此次展演之机,进一步擦亮“中国曲艺之乡——万州”文化品牌,提升万州城市影响力,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贡献文化力量。

编辑: 杨潇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