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出土医药文物与文献学术研讨座谈会在渝举行
1天前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更喜欢“吃”中药而不是“喝”中药。这是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墓中出土的9部920余支医学竹简和重庆武隆西汉关口一号墓内出土的中药丸剂相互印证得出的结论。
5月29日,巴蜀出土医药文物与文献学术研讨座谈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的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将川渝两地的出土文物相结合,共同揭开中医药发展史中重要的一页。
西南博物馆联盟秘书长、重庆市博协秘书长雷学刚说,研讨会的举办,将为巴蜀出土医药文物与文献研究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同时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文物文化事业发展汇聚专业力量。
四川出土药简重庆出土药丸
为何全国的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专家会来到重庆?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原院长柳长华说,吸引他们的,是重庆近年来陆续出土的重要中医药文物。
柳长华口中的重要文物,是2023年11月在重庆武隆西汉关口一号墓中出土的各种中药丸剂和制药工具。
▲重庆武隆西汉关口一号墓内出土的中药遗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很多人都知道,2012年,考古人员在对成都天回镇老官山的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根据考古和学术的推断,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天回医简”团队负责人柳长华说,重庆出土的这些中医药文物,成为“天回医简”重要的实物考证。
那么,通过两相比对,研究专家们发现了什么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顾漫说,经过文献和实物比对,他认为,与现代人喜欢喝水剂中药不同,西汉时期的人们,更喜欢服用丸剂和粉剂型的中药。“水剂型的中药应该是在东汉之后才慢慢流行开来的。”
那为何西汉人喜欢丸剂和粉剂呢?
顾漫说,主要是因为方便,这些丸剂和粉剂型的中药很容易携带,而且在遇到突发状况可以立即服用,“你想,如果我重伤垂死,还要苦苦等候中药被熬成药汁,这是不是就离了药能救命的本质。”
同时,专家们还在重庆市文物研究院内看到了西汉时期人们用来制药的工具,“它类似于我们现在用来搓药丸的制丸器,但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的具体名字是什么,只能希冀出土木牍上对随葬品的记载,破译出这个谜底。”
除此之外,在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内,还出土了哪些中医药工具呢?
顾漫说,他们还看到了一个甗,它是一种古代的炊具,主要是用来蒸煮药材和食物,“这说明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将中药材放入‘蒸锅’里蒸来吃。”
怎么吃?
一边吃上面蒸熟的中药,一边喝下方的汤剂。
重庆还出土了中国唯一宋代熟药所印章
除了武隆西汉关口一号墓之外,在重庆合川钓鱼城大草房遗址发掘现场出土的一枚熟药所印章,也成了与会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在这枚出土印章上,清晰地刻印有“经验熟方”几个大字。
为何?
因为它是全国唯一。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合川钓鱼城大草房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袁东山说。这枚印章的出土时间是2022年,它是在一座南宋寺庙的遗址中被找到的。与印章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大批装满中药材的铁罐。
什么是熟药所?
它是中国和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药店”。宋朝时期,由王安石批准创建,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为防止造假药,冒充官药出售,官府都会加盖官印,并有相关的管理条例以制约,其产生的医政制度,对于医药卫生行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关于宋朝熟药所的史料和文物都非常少见,这枚印章的出土,成为熟药所真实存在的铁证,它必将成为我们以后讲药学史时不容错过的重要环节。”顾漫说。
为何这枚印章会在钓鱼城出土?
袁东山说,根据大草药遗址出土的印章和大批量中药材推断,这个地方在南宋时期应该是一个制药作坊,专门生产各种各样用于治疗战争创伤的药剂,“当然,它是被临时征用的,原本的建筑应该是一座寺庙。”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