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增长64%!2023重庆中心城区交通年报发布,来看亮点→
11小时前
5月30日,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发布2023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下称:交通年报)。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过千万,已迈入超大城市行列。2023重庆中心城区交通呈现哪些特点?记者对《交通年报》进行了梳理。
穿山跨江通道更多,新增3条过江轨道线路
重庆中心城区山水环抱,正在形成“一核两江三谷四山”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穿山、过江,是许多市民通勤的日常场景。
《交通年报》显示,中心城区穿山跨江的通道越来越多。
道路、桥梁和隧道方面,2023年,中心城区跨长江与嘉陵江道路桥梁共37座,新建成通车郭家沱长江大桥。中心城区穿中梁山与铜锣山道路隧道共22座,其中穿中梁山隧道11座,穿铜锣山隧道11座。
轨道方面,2023年开通了多条轨道线路。新增了10号线二期(鲤鱼池-兰花路段)、5号线一期南段(大石坝—石桥铺段)、18号线(富华路-跳磴南段)等3条过江轨道线路,轨道过江通道达到15条。
此外,中心城区东、西部槽谷骨架路网加速成型,新建成科学大道北碚段、郭家沱长江大桥、曾家岩北延通道、博翠大道等结构性通道。
总体来看,2023年,中心城区新增城市道路里程266.2千米,其中快速路35.9千米,主干路63.8千米,次干路66.4千米,支路100.1千米。路网总长度约6600千米。新建成通车立交18座,总数达300座。
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增加64%,超过一半的市民出行首选公共交通
随着重庆聚力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庆市民也越来越青睐新能源汽车。
《交通年报》显示,中心城区2023年汽车拥有量219.5万辆,同比增加13.7万辆,增长6.7%。其中新能源车拥有量27.4万辆,增长10.7万辆,增长64%。
▲中心城区汽车拥有量变化。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供图
同时,随着公共交通网络更加完善,2023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5.1%,同比上升3.7%。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市民出行时首选公共交通。
▲中心城区各机动化出行分担率。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供图
其中,“永远不堵车”的轨道交通,仍然深受市民喜爱。2023年,轨道线网年客运量13.4亿乘次,日均客运量365.9万乘次(即进出站和换乘人次之和),较2022年增长46.4%。
最繁忙的线路分别为3号线、6号线、1号线,年日均客运量分别达71.4、66.5、55.5万乘次。人气最旺的轨道站点分别为观音桥、沙坪坝、小什字站,日均客运量分别达20.1、19.8、19.5万乘次。最火的换乘站则是冉家坝站,日均换乘量达14.5万乘次。
并且,2023年,纳入2021-2023年民生实事的第一批60个轨道站提升改造工程全部完成,约76.9万人步行前往轨道站更便捷。
地面公交方面,中心城区地面公交全年客运量12.9亿乘次,日均客运量353.1万乘次,较2022年增长13.2%。新开行接驳公交31条,接驳公交线路累计达到592条。新开行小巷公交18条,小巷公交线路累计达到45条。此外还推出“响应式下客”服务线路6条、试点开行“定区域不定线”需求响应式公交2条。
微改造“绣花”,大数据驱动超大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
超大城市,难免面临交通缓堵等问题。如何让人们的出行体验感更好?
“我们正在努力让大家做到出行时间可感知,以及有更多的出行选择。”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金伟表示,必须摸清中心城区的交通“脉动”,进行精细化治理。
在这背后发挥“智囊”作用的,则是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这个平台上汇集了来自公安、交管等12个市级部门的20类数据,形成了海量的交通大数据。能够实时展示中心城区的人、车、路的现状,并对比历史状况。点开平台,大到一个区的人口日常流向,小到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状况,都清晰可见。
在交通大数据驱动下,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梳理出路网中的堵点、痛点,中心城区次支路网系统优化规划,贯彻“窄马路、密路网、微循环”的理念,加强次支路网系统与干路网、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的整体衔接,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一点一策构建更为完善的次支路网系统。
2023年,中心城区新增135千米次支路,贯通形成130条、1129千米连续性次支路通道,精准缝补路网缺陷,提升道路系统性。细化调整455条(段)、102千米城市更新区域次支道路。
此外,中心城区还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完善交通设施、强化科技应用、拆除绿化带、拓宽道路宽度、新增人行过街设施等措施,完成嘉鸿大道儿童公园路口、长景路接丁香路路口、洋河东路、石新路等75处交通堵乱点治理,堵乱点周边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平均提升6.2%。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效能。迭代升级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问题发现及预警、趋势预判、效果评估等功能,发挥对城市交通治理的支撑作用。并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和功能应用,实现全过程数字化闭环管理,不断增强重庆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为市域其他区县交通治理提供范例。
新闻延伸: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