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
  • 观重庆|
  • 时事|
  • 理论头条|
  • 渝视频|
  • 经济|
  • 民生|
  • 文旅|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在全面改革创新上厚植新优势

    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周尤

    POST TIME:2023-03-07 07:46:19

    原标题:

    政府运行数字化 科技赋能产业 优化营商环境

    重庆在全面改革创新上厚植新优势

    重庆日报记者 吴刚 周尤

    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大脑”在高效运转。(重庆日报资料图片)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三期,已有多家企业落户。(重庆日报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合微电子中心,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重庆日报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受访嘉宾

    朱华荣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 玮 全国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副主席、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明 炬 全国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杨新民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邓 凌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在全面改革创新上厚植新优势,深入推进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重庆是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庆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重庆日报邀请部分代表、委员、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焦点一

    推进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

    通过“数字政府”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纲举”,才能“目张”。

    去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时强调,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政府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公众需求,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朱华荣说,从汽车企业的角度来看,数字政府的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优化政府监管,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邓凌看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顺应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正从“治理”走向‘智理’,数字政府协同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全方位发展,逐步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管理”的现代化模式。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好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杨新民表示,数字政府系统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政府建设如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杨新民举例说,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精准性;实时记录执行过程,及时反馈执行过程信息和及时调整执行行为,提升政府执行能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

    通过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治理能力,重庆该怎么做?明炬介绍,目前,我市正系统化整合创新要素数据资源,以数字化手段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打造全覆盖、标准化、集成化的数据底座,同时打造面向科技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中心,强化数据支撑和算力支持,让数据跑得更精准、更及时。另一方面,我市正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找准牵一发动全身的应用场景,围绕技术攻关、企业培育、技术交易等关键环节,构建“大场景、小切口”典型应用,让创新服务变得更加精准、更加便利,让科技管理决策更加科学、更具效率,切实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科技管理向科技服务的全方位转型和提升。

    焦点二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要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炬表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朱华荣深有同感。多年来,长安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向世界一流汽车品牌迈进。2022年完成销量234.6万辆,同比增长2%,创近5年来新高。

    如何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朱华荣有自己的思考:首先,政府要引导企业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智能化改造、智能工厂建设示范引领,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重庆智造”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次,要进一步聚焦优势领域,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同时,聚焦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重构新趋势,吸纳更多高价值高科技企业、高端创新机构、跨国企业等入驻重庆,为重庆产业向上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科技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到底有多大的作用?陈玮以银行业小微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例介绍,近几年,国家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但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欠规范、抗风险能力弱、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让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依然存在难点。

    陈玮所在的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以数据为底座,以算法为核心,通过精准的企业画像,构筑起新型信贷量化评估体系,大幅提升了面向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首贷率。陈玮打算进一步促进数据的跨区域、跨产业、跨场景流通,并以“产业大脑”的构建为核心,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各类要素高效配置,一方面为政府的产业治理插上“数字”的翅膀,为产业生态治理、营商环境优化和政府精准服务提供决策辅助;另一方面推动数字技术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为产业的发展“赋能、赋值、赋智”,最终实现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的全面融合,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新民透露,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攻关,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解决或推进了长安汽车在自动驾驶、马上消费金融在贷款防骗、优亮科技在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科技难题,大大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使企业乐意投入更多经费用于创新研发。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重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杨新民认为,政府要把基础研究放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里,特别是省部级和国家级平台上,把科技创新主体放在企业和行业上,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做应用落地研究的人员要服务于企业和行业创新,沉下心到企业和行业中开展合作研究。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焦,为产业发展集聚优势创新主体。”明炬表示。

    焦点三

    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强化数字赋能推进营商环境集成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包括重庆在内的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代表,这既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抢抓政策试点的重大机遇,也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任务。

    “营商环境是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近年来,重庆深化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了许多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邓凌表示。

    重庆该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在陈玮看来,主要是在数字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重庆成为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以来,政务服务体系大幅升级,实现了“一网通办、一窗综办”。下一步,重庆可将数字化技术与提升政务服务环境相结合,推进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数据融合和算法决策为支撑,结合政府在服务企业过程中的实际流程和企业对服务场景的实际需求,在金融、政策、诉求、供需和服务等方面形成智能匹配、主动推送、智能风险预警等能力,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政府企业高效联动、多个部门协同推动的全方位、精准化、主动式服务体系,推动企业服务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助力打造区域“数智化”营商环境。

    邓凌认为重庆应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抓手。作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试点城市,重庆要牢牢把握契机,强化数字赋能推进营商环境集成改革。着力以数字赋能破壁垒,不断夯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数据基座,建立各部门间线上线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改革;借力智能技术手段,推进社会服务自动化,打造智能社会服务平台;强化企业需求导向,精准为企业推送服务信息,推进线下服务数字化,保障经营主体权益;建立健全智能化企业诚信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问题。

    焦点数读>>>

    1、截至目前,“渝快办”累计办件总量已超2.5亿件,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超过98%,办理时间普遍压缩一半以上

    2、自2022年3月上线以来,截至目前,“渝快码”已关联2000余个应用场景和服务,基本实现全市范围“一码通行”“一码乘车”“一码就医”

    3、2022年,重庆新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3个

    4、2022年,重庆获批国家基础研究科研项目1013项,项目经费7.22亿元

    5、2022年,重庆16个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新增科技型企业6050家、高新技术企业1240家,增长16%和24%

    6、2022年,重庆新增国家科技孵化平台19个,技术合同成交额630.5亿元、实现翻番

    7、2022年,重庆新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5家、累计108家,落地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65家

    8、2023年,重庆将力争实现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左右,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保持15%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750亿元

    编辑:谭真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