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海棠溪街道烟雨堡社区“就地支援工作群”党员协助核酸采集。目前,南岸区有1.4万余名党员志愿者参与一线抗疫。(受访单位供图)
“明天上午九点半,需要5名信息登记员,能来支援的请告诉我,谢谢。”11月12日21∶50,在南岸区海棠溪街道烟雨堡社区“就地支援工作群”里,社区党委书记卢波发出了一条新消息。
“我报名!”
“我可以!”
“我参加!”
“明天周末不用上网课,我能来!”
不到一分钟,群内接龙的信息一条接一条,32名群成员全都积极请缨。面对本轮来势凶猛的疫情,南岸区烟雨堡社区吸收社区内志愿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企职工党员力量,成立“就地支援工作群”,党员们亮明身份,冲锋在前,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群里成员最小的24岁,最大的71岁。
她从教师变为“采集员”
完成采样任务后,她全身湿透走路都感觉有点飘
“网课时间是固定的,课余时间我能来!”自11月8日起,南岸区玛瑙学校党员教师朱清就在“就地支援工作群”里报名参加社区支援工作。这一次,她又“抢”到了5名信息登记员中的一个名额。
13日早上9点半,朱清给手机贴膜并装进防护袋,戴好口罩,套上双层鞋套、双层手套、防护服、面罩……按照标准流程“武装”好自己,跟随医护人员进入封控楼上门采样。
敲门入户、扫试管二维码、扫屋内人员健康码、等医护人员采样、点手机提交、进行手部消毒……因为之前已经有好几次核酸采样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朱清操作起来轻车熟路。完成当天上午的采样任务后,她全身湿透,走路都感觉有点飘。
“医护人员确实很不容易。”当天,同朱清一起参与“扫楼”采样的还有区城建集团、海棠溪街道司法所、区交通事务中心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几位党员。大家说,有了这一次“扫楼”的亲身体验后,对“大白”们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
他第一次当秩序维护员
每天睡不到6小时,虽然累但觉得很值得
13日一大早,“就地支援工作群”里的弹子石房管所党员刘森林开始了一天的支援工作。
早上7点,刘森林所在的海棠溪街道雅典汇小区采样点,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我当过信息登记员和体温检测员,但当秩序维护员还是第一次。”刘森林说,当第一轮核酸采集下来,他才感受到当好一名秩序维护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坐下来休息时,刘森林和其他工作人员交流起经验来:一是要留意排队人员不能随意调换顺序,时刻注意队伍中人群之间的间距。二是要当好“传话筒”,做好信息登记员或者核酸采集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衔接工作。
刘森林告诉记者,从11月10日参加支援社区核酸采样工作以来,每天睡不到6小时。虽然累,但觉得很值得,“只要大家万众一心,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情,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退休老党员严把小区“入口关”
“我是一名老党员,得出力,得站出来”
“请各位居民遵循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做好自我防护,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在南坪东路金香庭小区,“就地支援工作群”里年纪最大的成员、金香庭小区党支部书记胡庆国声音洪亮,不断提醒排队做核酸的居民。
组织核酸检测、上传下达相关信息,连日来,71岁的胡庆国带领年轻党员一起战斗在抗疫一线。“居民们这些天都宅在家里,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一些情绪。所以,当他们抱怨的时候,我们也能理解。好在经过我们的劝说,大家都能配合。”这两天,根据工作安排,胡庆国严把小区“入口关”。他说,“金香庭小区有近千户居民,必须守好这个门,才能保证小区居民的健康。”
每天“上岗”十几个小时,这对老人是一个考验。“现在是抗疫的关键时期,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一名老党员,得出力,得站出来,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胡庆国说,他身体还行,会一直坚守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