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莺花巷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开展户外探索活动。(江北区教委供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近年来,我市各区县紧扣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均衡发展、居民就业增收、群众就医服务、重点群体保障等方面,与时俱进创新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创造性开展工作。
这些新思路新招数,既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追求“高线”,把“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账单”。
机制引领
办好“家门口”优质教育
幼有所育、幼有优育,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
9月13日,在江北区五里店莺花巷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户外探索活动,生机盎然的绿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
莺花巷幼儿园负责人介绍,周边人口密集,“入园难、入园贵”一度让居民头疼。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政府从开发商手中回购了场地,新开办这所公立幼儿园。“现在每天上学步行不到10分钟,幼儿园环境好,价格也实惠!”家长孙萍说起幼儿园的收费和教学环境,很是安心、满意。
江北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近年来聚焦优质公办资源不足、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办园质量参差不齐等难题,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各类幼儿园优质发展,逐步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普惠园难”“入优质园难”问题。
针对优质公办资源不足的问题,江北充分利用区内公办园新村幼儿园作为市级示范园的优势,领办一批新办园、薄弱园、边远园,同时培养选派成熟管理干部分别担任4所独立公办园园长、教研骨干,复制推广优质园生长模式,形成以点带面带片区的区域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
针对资源结构不合理问题,截至目前,江北区回收民办幼儿园46所、回购幼儿园3所、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将中小学富余校舍改建为附属幼儿园并进行事业单位登记14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
沙坪坝也加快推动区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全面转型升级。
该区推出10大行动计划,推进城乡学校校点布局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公用经费标准、装备配置标准、教师编制标准、教师结构标准、教师发展标准、教研工作标准、质量评估标准、教育服务标准“十个统一”,义务教育中小学标准化率达97%。
沙坪坝区还先行先试,深化“城市+农村”“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办学模式,实施优质学校集群化发展行动,创新探索法人统筹型、品牌引领型、项目驱动型三种集群运行样态,已培育优质中学集群5个、小学集群14个、幼儿园集群7个。
例如,沙坪坝小学在多个校区推出远程共享互动平台——“沙小云课”。在“沙小云课”中,学校前期打算每学期拿出1—3门学科各30%的教学内容上“云”,实现一个老师上课,沙小所有校区的同年级学生都来听课学习。“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赋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集团各校高品质同频发展成为可能。教师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分享课例,相互学习;学生也可感受更多教师的风采和魅力。”沙坪坝小学负责人介绍。
创新服务
让居民在家门口端上“新饭碗”
就业是民生之本。
“换个新工作,换份好心情!”近来,走上新岗位的罗昭明心情很不错。
47岁的罗昭明是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居民,不久前还在为换工作的事烦恼。“我本来在一家摩配厂上班,结果厂要搬迁,新厂离我家太远了!”罗昭明回家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辞职。离职第二天,罗昭明来到自家楼下的“就业超市”咨询,正巧遇到每周三定期举办的“每周一聘”专场招聘活动,便向前来招聘普工的重庆蟠龙印务有限公司投递了简历,并很快通过面试。
“我现在从家到公司只需10多分钟,每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还买了五险。”罗昭明表示,在家门口就能精准找到工作,真是件大好事,“有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日子才过得踏实嘛!”
罗昭明的踏实来自九龙坡区创新“家门口”就业创业机制,建起了“就业超市”20余个,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2020年以来累计带动就业6.3万人、城镇新增市场主体4.8万户。
位于开州区北部山区的谭家镇,清江河边错落分布着上百个或圆或方、大小不一的鱼池。这是全市最大的流水冷水鱼养殖基地,占地300多亩。基地负责人蒋开均曾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后,他带动附近10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
重庆德凯实业的董事长涂德军是较早一批南下经商的开州人。在政策和乡情的感召下,他返乡投资建厂,如今企业已成为覆铜板和半固化片专业生产厂家,与北大方正、重庆科学院、国际复合等合作研发基于5G通讯技术的线路板材料,带动大批外出人员返乡就业。
蒋开均、涂德军是开州众多“归雁”的缩影。近年来,开州区结合新型城镇化支持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深挖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多的资源优势,建立在外人员联系服务“1+3+8”工作体系,打造政务服务“开心办”平台,实施用地、厂房、财税等系列优惠政策,量身筑巢搭台,“归雁经济”渐成规模。
截至目前,开州区约有8.3万返乡创业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近3.5万户,总投资330亿余元,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超50%,带动劳动力就业25万余人,培育电子轻纺返乡创业产业集群获国家发改委肯定。
医疗改革
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关键在于强基层,优化健康服务。近年来,我市不少区县因地制宜,通过推动基层医疗改革,极大提升了群众就医获得感。
为破解基层卫生人才“招不进、留不住、干不好”的困境,垫江县探索实施临床医师“县管乡用”,通过组织保障、编制保障、经费保障,累计轮换选派124名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到2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促使县级优质人才资源下沉,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在垫江县澄溪镇卫生院,县级连续4年派遣7名医务人员驻院指导心内、普外、肾病等临床医疗工作,医院临床医疗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人讨论制度等14项核心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新开展糖尿病胰岛素的应用治疗、心房纤颤的系统治疗等6项医疗技术,再提升静吸符合插管全麻、硬腰复合麻醉等5项麻醉技术。2021年门诊数比2018年增长23.67%。
忠县石子乡离县城约一个小时车程,石子乡卫生院就在场镇旁边,患者进进出出,一片忙碌。“医院环境好了,病也看得好,巴适!”老病号陈德权竖起了大拇指。
但在3年前,石子乡卫生院却被当地百姓戏称为“田坎诊所”:夹在两栋居民楼之间,门诊只有一个诊室,一个病房里通常要挤三四张床。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忠县率先以“纵联横合”模式启动全市首批医共体“三通”改革试点。纵向以县级两家公立医院为龙头,向上与市内市外高水平医院构建医联体,向下与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横向整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并充分利用,逐步形成了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乡镇卫生院之间“医通、人通、财通”的“三通”局面。
以“财通”为例,该县建立了“资金池”,调配资金1400万元,解决基层发展“难”。石子乡卫生院的变化正是得益于“资金池”,才建起了3700平方米的业务大楼,并引进了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彭水县一改基层医疗机构“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创新性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整合人、财、物等资源,通过集团化办医提升基层能力。
彭水县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逐年上升,2021年门急诊、出院人次较改革前上升103.66%、218.5%。同时,县域内出院均次费用3559元,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
多种模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我市各区县还合力助推乡村振兴新实践,进一步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破题乡村振兴之路,让服务民生更有“温度”。
失能导致的贫困是脱贫攻坚任务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彻底解决“一人失能、全家致贫”的难题,近年来,奉节县在全国率先探索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失能人员的模式,实行统一施策、统一帮扶,让贫困家庭失能者有尊严、有能者可挣钱,帮助数以千计的群众脱离贫困。
奉节县投入5000万余元,选择临近城镇、交通便捷的草堂、永乐等地,修建了集办公、护理、生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寓式、酒店式失能供养中心,设置供养标准床位近1000张。
3个供养中心按照“一个管理团队、一套规范制度、一个标准食堂、一个标准卫生室、一间标准公寓房间、一个娱乐场所、一个健身室”的“七个一”标准规范配套,并按1名失能人员1200元/月标准,由县财政统一拨付到失能供养中心。
为照顾肢体一级残疾的女儿,奉节县新民镇长棚村村民余定元和妻子黄方兰荒废了自家果园。多年来,这个家庭年收入仅2000余元,生活一度十分困难。女儿入住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后,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余定元和黄方兰便腾出精力收回了果园。在两人辛勤耕耘下,300多株脐橙树长势喜人,每年可收获脐橙8000公斤,收入超3万元。
截至目前,奉节县累计供养失能人员771人、释放家庭劳动力1130人,每年促进贫困家庭增收3000万元以上,实现了“供养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前,巫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市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县。巫溪县大胆探索创新,在全市率先推出扶贫车间、扶贫超市、扶贫农庄、扶贫基地、扶贫工程队5大就业扶贫模式,精准打造“就业扶贫套餐”,有力拓展了就业渠道,近年来已吸纳5100多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为贫困户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新窗口。
距巫溪县城75公里的天元乡根据每个村的不同特点,打造了8大扶贫车间、9个扶贫基地,实现了“一村一品”。为了调动老百姓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天元乡还探索建立了股权量化改革、反包倒租、股份合作、合作共享、户企联营、托管代养等产业扶贫模式。
天元乡新田村脱贫户王孝忠一家5口,日子一度过得捉襟见肘。后来,王孝忠种了3亩商品独活,5亩独活育苗,还养了50桶中蜂。2020年,他光是卖独活苗就收入5万多元,当年两口子收入近10万元。
织密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市各区县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这才是青山湖最美的姿态!”站在万盛经开区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青山楼,市民陈元富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万盛是全国首批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地区,采煤沉陷区域181平方公里,生态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万盛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打出“生态修复+全域旅游+生态扶贫”组合拳,由“黑色煤都”向“绿水青山”生态转型。
以生态转型为引领,万盛大力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挑战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奥陶纪天空悬廊,领略黑山谷原始生态风光,漫步青山湖畔,在板辽金沙滩奔跑嬉戏……这是属于万盛经开区独特的打开方式。
合川境内三江汇流,水网密度大,人均拥有水量是全国的19倍。为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合川区探索农村25户以上重点聚集区污水治理改革,引入重庆环投集团负责筹措资金、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区政府按年度付费,并授予其特许经营权,合作期满将项目所有设施无条件移交合川,缓解政府一次性投入资金压力,使农村集聚点污水直排问题能够加快治理。
在南津街街道临渡村农民新村,一幢白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正在运行中的临渡村污水处理站。目前,该污水处理站已全自动化运行,日处理污水达30吨,可有效净化周边100余户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
截至去年底,合川区已建成25户以上重点集聚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1个,覆盖村民1.5万余户3.7万余人,可实现日处理生活污水2675吨,出水水质稳定。按照计划,合川区将建设100余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成后服务近7万农村人口。
梁平境内水系纵横交错、湖库星罗棋布、沟塘渠堰井泉溪串珠成链。梁平区探索建立“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机制,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湿地保护修复、水污染防治攻坚、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三联工作领导小组,率先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和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湿地建设理念,别出心裁地用小微湿地植入手法,将小微湿地群落打造成为城市、乡村与居民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的共情地带。
一系列自然缝合“手术”随即展开:梁山草甸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更换彩叶树种,丰富公园色彩;双桂湖西岸梅园扩大规模,吸引游客眼球;湖岔驳岸打造林中沼泽和驳岸林带,修复损坏驳岸,重建鱼鸟家园。在湖岸,采用“小微湿地+”模式打造泡泡湿地、生物沟、梯级小微湿地和稻田湿地等。近万亩环湖小微湿地和带状城市小微湿地群,成了拦截乡村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金钟罩”。
鸟类是环境质量的风向标。每到冬季,上万只大雁、鸭类等候鸟便会飞临双桂湖过冬,吸引它们的是双桂湖生物的多样性。目前,梁平已成功入选“第二届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推荐城市”名单。
武隆区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机制体制,一方面守好“两山”富矿,加强生态规划、严控生态空间、强化生态治理,切实增进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民生福祉。一方面聚焦产业“+绿色”,积极探索“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云经济带动”等增收带动模式,让老百姓在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中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全区10万余群众吃上“旅游饭”,近3万名脱贫群众靠旅游带动增收致富,近1万名涉旅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城口不缺树,但过去山区群众从这些树上获得的经济效益却很少。如何把林业资源变成发展资本,最终成为流入群众口袋的真金白银,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是城口县推进林业综合改革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该县围绕林业监管、全民植绿、培育产业等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自2019年下半年被确定为重庆市国家储备林项目首个试验示范县后,城口县已完成55万亩集体林地收储。当地顺势推动中药材、核桃等“林业+产业”发展,惠及农户9894户群众。山林已成为城口农民增收的主战场,城口的每一棵树都是“发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