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大禹和重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0-08 07:00

“大禹治水”是我们从小便耳熟能详的故事,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英勇的帝王也有着别样的柔情,他把所有的牵挂都留在了重庆。

涂山寺

大禹情结涂山女,治水无奈两别离

相传当初大禹治水途径江州,与涂山女(有传说认为其为山中狐仙化身)见面,两个人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妇。禹以人民利益为重,成亲第四日就与涂山女告别,奔走治水。这一去就是三年,涂山女在为大禹生下孩子后,日日立在江边盼夫归来,之后竟然化身成为望夫石,当地人把它叫做“呼归石”或者“夫归石”。为了纪念大禹和涂山女,重庆人特意在涂山之上修建起了禹王庙和真武寺。一直到明清时期,人们将禹王庙和真武山进行拓建,寺庙合一,将此处更名为“涂山寺”。

涂山寺是重庆现存的最古老的寺院,现有殿宇8重,房间100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渝州人民仿佛格外喜爱这位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涂山寺都会举办盛大的朝会纪念大禹,参拜者络绎不绝。清代名人王士祯曾用“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来描述这般盛况。

弹子石

妻子因思化石像,大禹破石喜诞子

大禹治完水回到家,发现一直在江边等候他归来的涂山女已经和巨石融为一体,并且化作为石像。他久久地伫立在呼归石上,声声呼唤涂山女,情真意切,感天动地。可惜石像丝毫不为所动,他悲痛欲绝,嚎啕大哭,哭声惊天动地,结果竟然把石头震开了。一个孩子从石头中走了出来,那就是大禹的儿子。大禹把他命名为启,后来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个地方就被叫做诞子石,后演化为弹子石。

望耳楼

三过家门而不入,母亲日夜望儿归

除了妻儿,大禹的母亲也在重庆。在南滨路上有一座“望耳楼”,在重庆开埠前叫做“望儿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母亲就站在长江南岸之滨的崖边楼房,天天倚窗遥望远方,期盼治水的儿子早日归来,该楼因此得名。后来周边的吊脚楼日益修建,这些崖壁上的吊脚楼,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悬挂在人头上的耳朵,于是“望儿楼”的叫法逐渐淡化,因形生义的“望耳楼”自此叫出了名。

“望耳楼”背面靠山,面朝江水,与下浩闹市、船码头毗邻,是码头到下浩的必经之地。开埠后,下浩工商贸易发展迅猛,需要大批工人,于是人群蜂拥下浩,他们在“望耳楼”岩坎上悬空建起一间间吊脚楼。

铜锣峡

为救苍生,举钯劈山

就在大禹与涂山女新婚这一年,长江上游发大水,水天相连,老百姓拖儿携女争相爬到山顶躲避灾难。大禹不忍心看到黎民百姓受此苦难,决心治理江水,拯救苍生。他毅然拿起父亲留下的开山神钯,匆匆赶到了两座山坪之处。他运足力气,一钯、两钯、三钯,终于把铁山坪和放牛坪之间的山梁挖开了一道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如今的“铜锣峡”,而大禹挖出的三钯土,堆在江心形成了一座美丽的小岛,就是现在的“广阳岛”。

铜锣峡开通后,江水得以顺峡而下,上游的百姓从此得以解救。虽然疏通了江水,但峡中的江水还是非常凶猛,许多过往船只路经此处都会被汹涌的江水掀翻。大禹得知此事后,派人送来一只铜锣,每当江水兴风作浪时,那铜锣声便会响起。其作用一为镇住江水,使之风平浪静,二为提醒过往船只小心行驶。千百年来,凶猛的江水始终被神铜锣镇着,长江航道畅通无阻。

原标题:大禹和重庆的不解之缘:有他深爱的妻子,和三过家门均未见的母亲

来源: 上游新闻  
编辑: 詹米璐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