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乌兰布和沙漠的 “意外之喜”:荒沙变生态乐园
2025-10-08 09:30
▲2025年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8年的力学治沙试验让中试基地的荒漠生态恢复区郁郁葱葱,骆驼、狐狸、野兔等动物在此栖息。记者 万难 摄
“基地又发现‘新成员’了!不仅有手指那么大的小蜥蜴到处在爬,还有小狐狸在里面蹦蹦跳跳的。”进入10月,位于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试验示范基地,又迎来一年中的收获季节。今年,驻扎在基地的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成员李亚等人却发现了“意外之喜”。
这份惊喜来自示范基地单独开辟出的一片200多亩的荒漠生态恢复区。2017年,时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易志坚带领该校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进驻乌兰布和沙漠,在这里建立起“沙漠土壤化”万亩实验基地。其他地方种植黄豆、向日葵等近20种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荒漠生态恢复区则用来作单独的试验。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狐狸在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里觅食。记者 张春晓 摄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也成了许多鸟类的栖息之地。记者 张春晓 摄
▲9月18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边缘,昆虫在爬行。记者 万难 摄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边缘,清晨总会留下许多小动物的脚印。记者 张春晓 摄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里生长的各种植物。记者 万难 摄
“当年,我们在土壤化后的荒漠生态恢复区沙地上播下沙蒿、沙打旺、柠条、花棒等10个品种的耐旱植被种子,少量浇水待其出芽后,便不再管理。”易志坚介绍,没想到8年过去,过去寸草不生的这片区域,如今却郁郁葱葱,形成了生态循环,甚至长出了象征区域生态系统完善的标志性植物——蘑菇。这里长出的植物除了研究人员种下的品种,还有风吹来的、动物带来的沙鞭草、雾冰藜、沙蓬等,还时常可见蜥蜴、狐狸、老鼠、野鸡、野兔、獾子、蛤蟆等野生动物的身影。“如今,这块生态恢复区不仅成为沙漠上的一道生态屏障,还成了动植物们共享的‘生态乐园’,在茫茫的沙漠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易志坚说。
“传统治沙技术本质上是‘固沙’,‘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本质则是‘变土’。”易志坚表示,“土壤化”后的沙子,具有与土壤类似的性质,是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它不仅防沙固沙,而且生长各种植物,节水保肥,可持续性强,具有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一体化功能。
▲9月16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易志坚教授在荒漠生态恢复区查看植物长势。记者 万难 摄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团队科研人员在对植物进行测量。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大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荒漠生态恢复区,团队科研人员在对植物进行测量后记录数据。
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的公牛”的乌兰布和,扎根8年的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团队用一年又一年的试验证明:沙漠不仅可以变成良田,沙丘沙山也能变成金山银山。据悉,截至目前,团队已成功将国内外近5万亩沙漠化土地变为绿洲良田,除了防风固沙效果显著外,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近17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里,如果采用沙漠土壤化技术成功改造其中的哪怕1%,也意味着将获得约2500万亩可利用土地。未来,沙漠变绿洲、沙漠里有高产田、沙漠成为动植物的生态乐园,这些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哟。”62岁的易志坚说,团队将继续勇闯沙漠和科学的“无人区”,为沙漠化治理贡献重庆技术、中国智慧。
▲9月17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8年的力学治沙试验让中试基地的荒漠生态恢复区郁郁葱葱。记者 万难 摄
▲9月16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8年的力学治沙试验让中试基地的荒漠生态恢复区郁郁葱葱,骆驼、狐狸、野兔等动物在此栖息。记者 万难 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