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图集|走山川——看见美丽重庆·走进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尹诗语 特约摄影 王晓宇 2025-05-24 16:34

▲2025年5月12日,位于开州区的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 谢智强 摄

连日来,重庆日报推出“走进自然保护区”全媒体系列报道,集中反映我市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利用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以“小切口”展示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016年12月9日,开州区国有马云林场所在地雪宝山“狗儿坪”,护林员行走在深山中。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巡山。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戈(中)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探查。记者 谢智强 摄

第一站是位于开州区的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高海拔达2626米。据专家考察,保护区内有植物43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有170种;有野生脊椎动物48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40多种。

▲2023年10月16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悬崖绝壁上采摘野生崖柏果实。通讯员 王晓宇 摄

▲2024年4月29日,开州区满月镇甘泉村崖柏繁育科研基地,邬黎正在检查崖柏幼苗的生长情况。记者 尹诗语 摄

▲2024年4月29日,开州区温泉镇乐园村崖柏繁育科研基地,人工繁育回归野外的崖柏在群山怀抱中生长。记者 尹诗语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戈(右)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通过分析动物粪便,判断周边物种情况。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戈(左)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安装野外红外摄像头。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戈正在收集鸟叫声。记者 谢智强 摄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的野化放归项目就在保护区的十里坪管护站内。随着近年来自然孵化、野化训练的不断突破,白冠长尾雉也进入了放归阶段。其间,保护区工作人员与林业专家一起用时间和汗水在大山中摸排,寻找适合的放归地点,促使白冠长尾雉能在野外相对稳定地恢复种群。

▲2024年12月15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工作人员将白冠长尾雉放入半自然笼舍。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野化训练笼舍。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半自然笼舍,即将放归的白冠长尾雉身上安装了追踪器。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半自然笼舍,雌雉在窝内。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半自然笼舍,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窝内的雌雉是孵蛋还是下蛋。记者 谢智强 摄

▲2025年5月12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里坪的珍稀雉类繁育野化放归基地半自然笼舍,工作人员牵着狗在笼舍外围行走,并适当刺激白冠长尾雉以提高其警觉性。记者 谢智强 摄

主编万难
编辑黄景琳
审核崔力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