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重庆“背篓航线”——温情陪伴66年,穿梭江心的城乡共生图景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视觉重庆刘嵩 赵丹丹

2025-05-01 14:28

▲2025年4月20日,在重庆巴南区有一座位于长江上的江心岛——中坝岛,这里是重庆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1959年,村民易正富手划木船运送乡亲们进出岛。80年代末,易正富的两个儿子子承父业。长江上“背篓航线”运行66年,从木船进阶到标准化客渡船,历经岁月变换但从未缺席,连接起了乡村与城市,也承载着菜农们的美好生活愿景。刘嵩 摄/视觉重庆

凌晨5点,天未破晓,重庆巴南区中坝岛的江边已热闹非凡。三轮车的轰鸣声划破寂静,菜农们从田间地头赶来,将沾着露水的小葱、莴笋、水白菜装进背篓和箩筐。江风掠过,堆积如山的竹筐随波轻晃,宛如一座移动的“江上菜园”。

中坝岛,长江重庆段第二大江心岛,拥有4500亩专业化蔬菜基地,被称为“江上菜篮子”,是重庆中心城区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

在岛上,常年种植蔬菜的村民有七八百人,四面环江的地形,让村民卖菜的背篓,只能完全依靠长江渡轮运送到市区。因此,这条长江轮渡线也被称为“背篓航线”。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长江边,每天早上5点左右,菜农们就开始在长江边洗菜。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长江边,菜农在长江边洗去蔬菜上的泥沙,以确保蔬菜的新鲜度。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9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长江边,洗完菜后,菜农用竹棒工具将蔬菜箱抬到岸边等待装车。刘嵩 摄/视觉重庆

每天清晨,渡口就化身为临时收购点,岛上菜农们种植的时令蔬菜在此集结,通过渡轮跨越天堑,汇入城市供应链的浩荡长河。

“装车!”随着菜贩的吆喝,茄子、苕尖、香菜依次过秤,箩筐在三轮车与渡船甲板间流转成链。随后船长拉响汽笛,渡轮犁开江面,载着满舱“一手新鲜”驶向江对岸,再由货车运到36公里外的重庆江津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成为城区餐桌上的时令风味。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蔬菜收购商记录每筐蔬菜的重量后,菜农将蔬菜筐抬上货车。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9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第一班车渡从江对岸到达中坝岛。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现金结算卖菜钱。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2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长江段,蔬菜经由车渡运到江对岸,再由货车运到36公里外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2日,重庆江津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来自中坝岛的蔬菜等待着顾客的挑选。刘嵩 摄/视觉重庆

如果说车渡是运菜出岛运“财”入岛的乡村致富动脉,那么运行60多年从未停航的“正富2号”则是城乡情感交融的毛细血管。

7点整,“正富2号”客渡船准时靠岸,船长易中林稳稳掌舵,轮机长易中荣在船头搭起跳板。这艘以父亲易正富命名的渡轮,从1959年的木桨摇橹到如今的标准化客渡,见证着“背篓航线”从生存通道升级为乡村振兴的纽带。

▲2024年12月29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村民在岸边等待第一班“背篓航线”。中坝岛四面环水,客渡船“正富2号”是岛上村民出行和运送蔬菜的唯一方式,因此也被称为“背篓航线”。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9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清晨7:00,第一班“背篓航线”从江对岸驶来。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3日,中坝岛的村民易中荣、易中林兄弟俩负责“背篓航线”的轮渡运营。弟弟易中林是船长,负责开船掌舵。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3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哥哥易中荣是轮机长,负责上下船为大家搭跳板、指挥搬运菜筐、背篓。刘嵩 摄/视觉重庆

“以前运菜靠肩挑背扛,现在三轮车能开到江边,政府还补贴船费!”一位挑着箩筐的大爷紧了紧绳结,步伐却轻快。自2019年“背篓航线”纳入水上公交体系,巴南区政府每年补贴55万元,村民乘船免费,岛外游客进出岛收2元客票。

船舱内,背篓与箩筐摩肩接踵,易中荣穿梭其间搭手搬运。有老人摸出2元硬币塞给他:“货票该收!你们搬上搬下辛苦咯!”易中荣连连推辞,最终拗不过乡亲们的坚持。这样的“双向不好意思”,成了航线上的日常温情。

几分钟后,轮渡就到了对岸,村民们兵分两路:一拨涌入鱼洞街道,赶在早上8点前,在划定的街边摆摊卖菜;另一拨转战兴隆菜市场里的农民直贸区,支起临时摊位。

▲2025年4月13日,村民们在船舱内交谈。为保障岛上村民生产、生活,2019年开始,“背篓航线”被重庆市巴南区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纳入“水上公交”航线。岛上居民乘船免票,岛外游客进出岛收2元客票。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5年4月19日,重庆巴南区大溪口客渡,易中荣伸手稳稳扶住老人,将其护送下船。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5年4月13日,重庆巴南区兴隆菜市场,来自中坝岛的李婆婆在农民直贸区里卖菜,市民正在选购新鲜的蔬菜。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1年3月21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中坝岛是重庆市的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育苗基地,村民正在地里干活。刘嵩 摄/视觉重庆

周末的“背篓航线”上,遮阳帽与儿童背包取代了竹筐背篓——这条昔日的“蔬菜专线”,正化身城乡互动的文旅纽带。

随着中坝岛农旅融合的开发,“背篓航线”也悄然变身“观光热线”,让游客在岛上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让村民们有了更多收入。

▲2025年4月12日,夜晚的中坝岛,中坝岛女婿骆健正在唱流行歌曲。骆健原来在外工作,1年多前,他和老婆回到中坝岛将老房子翻修,现在主要经营民宿和餐饮。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5年4月12日,重庆巴南区大溪口客渡江边,每到周末,就有许多来自城区的市民开车到江边休闲、玩耍。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2日,游客乘坐客渡船登岛游玩。中坝岛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农房小院改造、打造网红芦苇荡打卡地等举措,发展文旅融合项目,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游玩。而运送村民渡河的“背篓航线”也逐渐转变为“旅游热线”。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5年4月13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市民带着风筝到岛上玩耍,亲近自然。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5年4月13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市民可选择乘坐环岛观光车,领略岛上的美丽风光,也可选择自由行享受优美风景。刘嵩 摄/视觉重庆

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如今也有不少选择回到岛上创业,经营农家乐和民宿。还有的则当起“岛上候鸟”,乘周五晚班渡轮归岛侍弄菜园,周日下午携新鲜蔬菜返城。这种“半城半乡”的生活方式,恰是城乡融合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暮色渐沉,最后一班渡船划开江面。易中荣兄弟巡视船舱,准备彻夜值守。岛上,刚种下的辣椒苗在晚风中轻颤,村民们望着江水,思绪看起来飘了很远很远。

▲2025年4月13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市民在江边草地上露营,赏江景、感受田园生活。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5年4月13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骑沙滩车环岛,欣赏沿途的美景,体验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8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游客登岛游玩后,带上新鲜实惠的蔬菜返程。刘嵩 摄/视觉重庆

▲2024年12月29日,重庆巴南区中坝岛,村民们望着“正富2号”客渡船驶向对岸。这条66岁的“背篓航线”不仅为村民和岛外搭起了来往“生命线”,更早已超越交通本身,成为观察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刘嵩 摄/视觉重庆

编辑: 张玉林   审核: 崔力 主编:万难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