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贩卖暑假培训焦虑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07-26 09:57

“40度的高温下,不仅有送外卖的小哥、跑网约车的司机,还有在焦虑中接送孩子的家长。”随着暑假开启,这一形象描述引发了许多家长共鸣。

如今,寒暑假送孩子上培训班,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固定动作”。这既可以解决孩子没人带的难题,也能实现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弯道超车”的愿望——通过上培训班提升自身能力,在教育“内卷”中赢得先机。

但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假期培训却逐渐散发出焦虑的气息,令许多家长直言“假期比上学还焦虑”。我们不禁要问,“双减”大背景下,是谁在制造假期培训焦虑?培训焦虑为何持续不断出现?

▲暑假超前学习让孩子负担加重。郭德鑫 作/新华社

望子成龙是许多家长的朴实愿望,尤其是教育资源存在各种差异的当下,以假期培训来拓宽孩子的成才赛道,更是成为许多家长的现实选择。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份希望与选择被一些人当成了“利益蛋糕”。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把家长的希望加剧为焦虑,并在贩卖焦虑中攫取利益、撕裂社会。

比如,自媒体贩卖“焦虑流量”。每逢寒暑假,一些平时“偃旗息鼓”的自媒体博主便又“死灰复燃”。他们以导师和专家自居,打着关爱孩子的幌子,用夸张式、煽动式的表演,输出“暑假是最可怕的”“拉开差距”“弯道超车”“分水岭”等内容,强烈渲染焦虑情绪,诱导家长们买课程、交学费。一些家长被一时情绪左右,不自觉中就为“焦虑流量”买了单。

比如,培训机构贩卖“培训焦虑”。兴趣培养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但如今一些培训机构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偏。它们以“万物皆可培”的商业思维,大肆延伸培训边界,紧跟热点推出编程、AI、智能机器人等前沿培训课程。这看似是在挖掘智商、培养天才,实则却是在利益驱使的内核下,让一些家长生出“我家孩子再不培训就落伍了”的错觉,并最终掉入培训焦虑之中。

比如,黑产业链让焦虑层出不穷。之前有媒体报道,几名家长在聚会时,收到了同一个培训机构打来的推销电话,推销员居然能准确说出学生的个人信息。更有家长反映,这类推销电话很精准,面对小学家长就推销编程课,面对中学家长就推销“清华附中秘籍”。如此精准地掌握学生与家长的个人信息,其背后必然存在相关违法产业链,也正是这产业链,加剧了家长的培训焦虑。

许多孩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兴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假期培训也确实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并产生出了“培训GDP”。但如果这个GDP是催生的,是虚假的,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那这样的GDP就应该早日规范。

▲一些培训机构无所不用其极,疯狂“卖课”。商海春 作/新华社

如果说上述贩卖假期培训焦虑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外因;那么家长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则是焦虑不断产生的内因。

某社交平台的假期培训话题下,一位家长的“鸡娃”式留言得到众多点赞。这位家长说:“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只是觉得我的娃暑假也应该适当学习,我们是普通人家,就是需要多读书多个机会,家里有矿的请随意就好。”

一句“多读书多个机会”,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从古至今,不论是古代的孟母三迁,还是如今的租房陪读、上培训班、为买学区房假离婚等,其背后,无不是家长对孩子深深的爱。这种爱,不分国界、种族与肤色,是最真实的人性。

也正是在“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想让孩子超越自己突破阶层”的希望中,许多家长自发式给孩子进行教育“加码”,希望孩子在“加码”培训中增强应对社会竞争的砝码,从而快人一步。但这种希望一旦超过了临界点,就会变成焦虑。

除此之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让许多家长被动式承担着焦虑。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她孩子的初中校实力一般,为了让孩子抢到名校的学位名额,她给孩子报了暑期奥数培训班,因为名校会通过考奥数的方式筛选。现实中,这种方式既能为学校选拔人才,也能名正言顺地堵住所有人的嘴。

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参加奥数培训班是否有效,金钱投入与学业产出是否成正比,孩子在考试中能否正常发挥等等,都成了家长的焦虑来源。

而眼下,“高校保安需要研究生学历”“社区工作者需要研究生学历”这类新闻频频出现,也一次又一次地击穿家长的心理防线,让他们的焦虑一点点生出。

▲部分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组织校外有偿补课,也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朱慧卿 作/新华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假期培训焦虑不断被人为扩大,那么它不仅会对家长和孩子造成身心伤害,更会对国家教育体系和社会管理造成深层次问题。所以,暑假培训这道“焦虑难题”,出题方不止一人,作答者也不应该只有家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长远来看,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是缓解焦虑的根本之道。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均衡化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普及,2011年实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不可否认,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依然存在。

以省际为例,2022年时福建与辽宁两省常住人口均为4100多万,但前者拥有5001所小学,数量是后者的2倍。供给上的巨大差异,势必会导致质量上的不均。只有久久为功地弥补各项差异,让每一个市县、街道的教育资源愈发均衡,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家长给孩子找资源“开小灶”的焦虑。

从现实来看,各个部门形成治理合力,是缓解焦虑的治标之举。针对“焦虑流量”现象,一些地区的网信部门早就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主流媒体也发文呼吁“把暑假还给孩子”,自媒体平台更是在加大自查自纠。但现实却是,年年查完年年有,焦虑之风每到寒暑假都再次吹来。

要杜绝这一顽疾,相关责任部门就应建立统筹机制,成立由网信、教育、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治理组,彻底把“焦虑流量”扼杀。对培训黑产业链同样如此,通信、市场监管等部门也要联合起来,既要冒头就打,也要打掉黑产业链的基础。

近年来,河北、浙江、湖南等地的一些企业,积极为员工带娃创造条件,成为许多打工人眼里“别人家的公司”。对此,人社部门能否尝试推广,也值得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面对老龄化、少子化趋势的加速来袭,解决假期培训焦虑已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困扰许多家庭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给出解决方案。

而对于一些“鸡娃”愿望强烈的家长来说,可以看到教育“内卷”的强大威力,但似乎也可以在这一浪潮中适当增强定力。合格的父母千千万,努力发现孩子的兴趣与优势,为他们规划指导一条最合适的路,又何尝不是合格的呢?

来源: 重庆瞭望  
编辑: 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 李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