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有约|档案学专家覃兆刿谈曾侯乙编钟:从“固化”到“活化”的文化传承
2025-07-08 15:21
近日,著名档案学专家、湖北大学教授覃兆刿参加了随州曾侯乙编钟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座谈会。会上,他从记忆、档案与文化关系出发,探讨编钟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强调其文献价值及“三冠合一”潜力。
一、记忆和文化:三类世界人文遗产的关系
世界人文遗产大致分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种。今年我国有3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本人有幸接触到其中的两项。一项就是咱们湖北的随州编钟,当时受省档案局邀请在省博出席专家咨询会并谈了点粗浅想法,所以听到曾侯乙编钟入选的时候格外高兴;一项是少林寺碑碣铭文,几次受邀参加相关研讨并发言,其中包括国际会议。我对南京大屠杀档案、苏州丝绸档案、福建侨批档案等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情况也有一些近距离了解。我注意到,央视在新闻报道中称“我国目前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光明网在报道时也称编钟“这套举世闻名的考古出土文物,以文献的形式,成为受全球保护和利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关于“文献”的强调是恰当而重要的。不少地方报道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人们对世界记忆名录与另外两类世界人文遗产的关系认识模糊。
要说这里的“文献”还不是一般的文献,而是史学界公认的“没有被糟蹋过的”“直接的”“原始的”“第一手的”档案文献。目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18项文献遗产,多数具有档案文献的性质,因此世界记忆名录的申报往往都是由档案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实现的。这其中包含着记忆、档案、历史、文化的内在逻辑。
我是这样理解其中关系的。记忆的需要催生了记录行为,记录的维系选择了档案方式,档案方式保存了历史原料,文化时空系于文献传承,文献传承赖于记忆工程。在这个主要体现为“写文化”特征的关系链条中,记忆是历史和文化之母,是历史和文化之根,也是历史得以见证和文化得以传承的依凭。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多年出版《记忆·历史·文化》丛书,书名是当年我提议的。院长征求我意见时,我说就叫《档案·历史·文化》吧,院长笑我有档案专业本位思想,我说那就改成《记忆·历史·文化》吧,院长说这不还是想强调档案么?我说古希腊神话中,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生了九个文艺缪斯,其中一个便是历史之神克莱奥。而长期有效的记忆依赖于记录的保存,记录的保存主要通过档案。院长听罢欣然同意。这虽只是一个神话,但却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对文明链条的认知。至于档案和历史的关系就更好理解了,只要从历史的“史”字构形便可一见。以手持中则为史。“中”就是西周时档案卷宗的称呼。我的意思是,尽管世界记忆名录的设立迟于世界文化遗产,但在逻辑上却是具有先在意义的。随州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于提升编钟文化的知名度和后续挖掘,可谓是意义重大。
按我的理解,世界人文遗产的三种类型中,其管理指向和对象偏重还是很显著的。
世界文化遗产聚焦遗产的实体遗存,包括历史建筑、考古遗址等具体物理空间和负载的文化元素,强调遗产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譬如故宫作为建筑群入选,是鉴于其建筑艺术、历史象征和保护成效。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向更明确,而且更多关注口头文化形式,偏向人类的隐性经验、精神观念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春节”就很典型。
与前两者强调“实物保护”和偏向口传不同,世界记忆项目侧重于文献遗产,有形又无形。如古籍、手稿、档案、音像资料等,强调其记事存史和确定性的知识价值,注重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稀有性。借助文献可以见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或文明交流。《曾侯乙编钟》因实物和铭文记录见证了举世罕见的人类远古乐律体系,符合世界记忆“濒危文献”的抢救标准。
此三者之间的交叉互补与协同效应是显然的。同一遗产往往兼具物质、非物质和文献三种特征,其多重入选可实现价值叠加、多维保护和影响合力。体现一定偏向的差异化评选指向,既保护了文明的物质根基,又留存了相关精神与知识的流动轨迹,如此共同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全息保存。
二、记录与信息:曾侯乙编钟作为档案和“活态文献”
曾侯乙编钟以“载体+文献+声音”的复合记录模式,系统而完好地保存,确切且可被验证的信息内涵,赋予其典型的金文档案、实物档案、科技档案、音像档案的属性。作为目前人类最早的“声音归档”,我们仿佛打开的是一张封存千年的金属光盘。上面的铭文更是华夏先贤归档的音乐设施之“开箱说明”或“操作指南”,不仅让我们确知先秦音律的密码,还让我们可以亲聆古音真声,这样的记忆遗存,真正实现了历史真相和知识体系的垂世立教。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档案专项验收中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即档案的保存可以达到复制仪器的效果。曾侯乙编钟和铭文记录就体现为很强的可回观性和可复制性。
曾侯乙编钟钟体、钟架及挂件上镌刻的3755字铭文,系统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先秦宫廷的乐律理论、音阶体系及多国律名的对应关系,非常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华夏先人的音乐实践和智慧。它还以多媒体特征和超文本记录形态,文字与编钟的实际奏响音高、音律完全吻合。铭文记录音阶认知,声音证实铭文内容,虚实结合、声文互构,形成了“载体+文献+声音”三位一体的“活态文献”。因此,人类2400年前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体系得以保存,内容与《周礼》《礼记》等典籍片段相呼应,堪称先民留给我们的地下证物和“时间胶囊”。
曾侯乙编钟及其铭文记录还超越音乐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综合体样本。因此我们可以回观周代的礼乐规范,可以想见周代诸侯国的政治生态,可以看到一国与多地的交融。
总之,曾侯乙编钟是以类似今天的“多媒体特征”和“超文本结构”完成了技术、制度和文明的多重记忆建构。曾侯乙编钟有着不输罗塞达石碑的记忆存储效果。
三、固化与活化:“三冠合一”的实践之路
看过随州市政府网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这只是开始: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深层意义》,其中提到“未来之路,编钟或可迈向‘三冠合一’的绝对巅峰”。这无疑是值得期待并且完全有希望实现的目标。
曾侯乙编钟以其自身的内涵和价值为“三冠合一”的目标之前提。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又必然引起人们对曾侯乙编钟多重文化属性的认同和关注。“载体+文献+声音”的复合记录模式,正好指向三种文化类型和三种价值叠加,所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可望可及的。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发挥记忆遗产的价值和影响,可以从认同性推力、文化性推力、制度性推力三方面助力国家软实力提升和中华文明的全球性影响。目前,整理和研究文献遗产尤其是档案文献遗产,开发档案资源价值,贡献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正受到政府和学界关注。这要求我们从“固化”与“活化”两个方面写好这篇大文章,即如何更好地“保存记忆”和“唤醒记忆”。
(一)以集成为导向的档案化文献建构
今天我们开会的主题是“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首先是保护传承,这有赖于编钟相关文献的结构化和资源化。档案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职和职能优势就是保存记忆。我这里所讲的档案化文献建构,就是希望运用好档案方式,使作为记忆遗产的编钟文献可以得到科学有效的保存,从业务层面讲就是相关文献的系统整合、安全保护和有效管理,这是实现保护传承的基本保障。
1、要从意识层面实现从“实物”向“文献”的认知转向
由于编钟作为青铜乐器和作为音乐载体具有直接的视觉震撼力和艺术表现力,媒体报道又往往看重“文物故事”而非档案的存史逻辑,而铭文的信息内涵却依赖于更专业的解读,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其文献属性的关注。当我们进入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入开发阶段,则应更多转向其中的信息内涵和数据开发。譬如编钟乐律数据库、发掘实况数据库、编钟学术数据库、编钟文旅数据库等等,要围绕“旧物”形成多维文献数据库, 从“实物”的关注转向“文献”及其内容和潜藏信息的关注。
2、以跨界合作和开放连接实现文献资源集成
文献遗产的档案化记忆建构,指通过“建档”实现文献的集成和资源化目标。与编钟相关的文献目前分散在不同机构。有关编钟的照片、图纸、日记、报道、检测、实验、复制、会议、参展、用具、手稿、出版物、口述、录音、录像等等,都应加以系统搜集和分类整合,以形成专项档案。去年暑期我在敦煌研究院讲座,其间去了一趟敦煌书店,里面全是敦煌相关的文献,图片、文献汇集、研究著述、文创等,可谓琳琅满目、网罗宏富。我们能不能也通过一个时期的文献搜集,形成一个类似的编钟书店?我看不是不可以。它的好处是以系统性、多样性和规模化的主题挖掘实现文献聚合,以呈现编钟文化的丰厚底蕴,为人们的持续和深入关注提供开放式分享的文化空间。
这一过程的开放性和社会合作成为必要条件。我听省博的专家讲,博物馆就有上千件相关文献。这种分散的格局必须打破。可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来实现。全国其他地方也有编钟,但我们湖北的编钟最具代表性、标志性,我们何不放大特色和资源效应?甚至可以将外地的编钟文献也以一定的方式搜集起来,以多方多地协作的成果集中呈现,以世界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典范样本的集大成建构,谋划有关编钟的权威叙事和整体效应。
在编钟文献的档案化记忆建构中,要有一种全息和整体意识,努力实现核心文献的全息建构和全体文献的资源化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注重文献与人的关联,文献与事件的关联,文献与遗迹的关联,有形与无形的关联,此物与彼物的关联,本地与外地的关联,文字与音像的关联,实体与数字的关联,意义与意义的关联等等。总之,要实现编钟文化遗产管理的全面系统、传承有序和清晰确凿。这其中的原则和精神,是一种档案的精神,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以精神发扬和有效叙事为特征的信息“活化”
唤醒记忆、活化记忆、分享记忆才是我们的目标。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认同。如何体现这种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根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音乐文化财富,关键在于分享。这是从“民族”向“人类”的思维转向,从“实物”向“文献”的转向,从“保护”向“激活”的转向。唯有重视档案的存史价值,才能让记忆遗产真正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培根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胡适也说:“流通于世界,等于保存于世界”。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先进文化特质的编钟文化遗产,分享是对音乐新质生产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贡献。
1、 “活化”需要清晰定义遗产的知识和精神价值
曾侯乙编钟所负载的规范性与情感性,与档案追求的理性与情感结合正好相似。规范指向秩序和治理,情感系于记忆和传承。编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形成更具时代性、更具全球意义的概括和抽象,形成更具符号意义和更利于传播的表达。固然,遗产的申报过程即是关于遗产意义的揭示、表达和提供证据的过程,但这种意义的揭示和解读并不应止步于入选,而是有待长期的不断深化和深入浅出。
2、以文本化实践和文献深度揭示增强编钟文化“活性”
我曾多次走进苏州丝绸档案展,常常读到他们开发的编研成果。他们还远赴海外展览并将档案开发产品几次呈现到国际会议上。在苏州的主流报刊和《中国档案报》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关于苏州丝绸档案的文章和报道,甚至在全市的文旅博览会上,丝绸档案的相关文创,成为一道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不久前,我在天河机场大厅看到有编钟复制件展示,这个做法非常好,但又感觉还可以再生动些。
今天,我们为编钟的“世界记忆”身份喝彩,更要创新编钟记忆的“活化”。围绕编钟的象征意义、社会规范和铸造技术,围绕编钟的发掘故事和参展事件,围绕编钟铭文的多语种释读,围绕编钟的乐理视听和交互体验,围绕编钟的文化内涵和世界意义,围绕编钟的文旅拓展和文创开发等等,我们可以利用3D建模和动画复原铸造和铭文过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刻古人演奏现场,可以情景再现相关礼制和规范,可以提供参与式编钟实体演奏,可以开发交互式数字演奏体验,可以融入文旅博览会,可以开辟专题文献展、主题书店或其它相关文化休闲空间等等。
乐者,天地之和也。编钟承载了可听、可触、可感的人类音乐记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人类贡献,其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可以为当代文化冲突提供历史镜鉴。能守护这样的和平之钟,能向世界传达这样的和谐之声,是我们的幸福。
▲《湖北日报》相关报道
(覃兆刿)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