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VR看展览 虚拟现实技术让档案“活”起来
2024-10-21 11:32
观众通过佩戴VR设备,可以“进入”档案,参与档案中的故事情节,切身体验档案记录的历史事件。近日,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科技、创意与发展赋能”主题边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公布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其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档案展览让更多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档案的价值。
据了解,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的管理和展示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虚拟现实(VR)技术的崛起为档案展览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还为公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的新窗口。通过VR技术,档案资源不再局限于纸质或数字化的展示,而是转变为三维立体、沉浸式的体验,赋予了档案新的生命力。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档案馆开辟了全新的展览模式,也为档案活化利用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
▲“第七档案室”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动
以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为例,其推出的“第七档案室”互动体验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档案体验空间。观众通过佩戴VR设备,可以“进入”档案,参与档案中的故事情节,体验档案记录的丝绸文化和历史传承。这种创新的展览模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还将档案的历史信息直观、生动地传递给了更广泛的受众。
VR技术助力档案展示创新
传统的档案展示形式,往往通过实物、图片、文献等静态展品呈现,观众与档案之间的互动较少,档案信息的传递依赖于观众的解读能力。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则通过数字建模、场景重构等方式,将档案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世界,观众不仅可以观看档案,还能通过操作与档案内容互动。
▲南京红色档案展示教育室VR云展厅
南京红色档案展也通过结合VR技术,重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关键场景。通过VR设备,观众能够“穿越”到历史现场,与革命先烈一起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该展览不仅使观众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档案中记载的历史,还通过互动增强了教育效果,激发了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VR技术帮助档案展览克服了传统展览空间的限制,使得原本受场地、时间制约的展品能够以虚拟的形式持续展示,甚至实现跨地域传播。档案馆因此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多观众提供高质量的展览体验。
虚拟现实提升档案利用率与传播力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档案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传统的档案展览由于受限于物理空间和展览时间,观众的参与度相对有限。而通过VR技术,档案馆可以将展览“带入”观众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在家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所,观众都可以通过VR设备接触档案,了解历史文化。这种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展示方式,大大扩展了档案资源的传播范围。
此外,档案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够针对特殊的档案资源进行动态化展示。例如,地理类、建筑类等档案资源,通过VR技术可以实现更加生动的三维立体展示,观众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档案内容及其背后的信息。这种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还进一步拓展了档案在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未来展望:技术赋能档案行业创新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档案展览的形式和内容将迎来更多创新。档案馆不仅可以通过VR技术实现档案展示的现代化,还可以与其他数字技术(如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结合,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档案服务体系。未来,档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为档案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刘雨馨)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