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西瓜奶奶”吴明珠一家三代接力——新疆哈密瓜在渝首次试种成功
2025-08-05 19:19
编者按:
一粒瓜籽,两代深情,三代接力。
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瓜奶奶”吴明珠曾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在她青春求学的山城重庆,种出新疆风味的哈密瓜。
如今,在重庆北碚的瓜棚里,她的儿子杨夏、孙女杨晓寒以爱为犁,终于让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甜蜜思念”落地生根——今年7月,“玉露明珠”哈密瓜首次在渝试种成功。
与此同时,重庆本土农业科技也在续写“甜蜜”:市农科院专家团队让“趴地”西瓜“吊”上天空,育出亩效益翻倍的“优品”系列小吊瓜,用科技的力量回应着百姓对“更甜、更美、更健康”瓜果的期盼。

·
7月底,北碚西山坪村的3个大棚里,6000多斤哈密瓜带着晨露的清新被摘下。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来自一对特殊的“瓜农”——66岁的杨夏和他30岁的女儿杨晓寒。这些瓜的种子,是杨夏的母亲、“西瓜奶奶”吴明珠院士50年前在新疆戈壁滩上寻得的宝贝。
▲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在田间工作。受访者供图
父女俩给最甜的那批瓜取名“玉露明珠”,既是对老人的致敬,更是对一场跨越半世纪约定的兑现。
这场“约定”,让吴明珠在重庆求学时播下的科研种子,终于在故土生根发芽。
·

7月28日清晨,西山坪的瓜棚里已热得像个蒸笼,温度计指向38℃。杨晓寒戴着防晒袖套,弯腰清理残留的瓜藤,汗水顺着额角滴进泥土里。“得赶在三伏天最热前翻好地,第二批种子马上要下地。”她抹了把汗,眼里闪着期待——奶奶吴明珠想在重庆种哈密瓜的心愿,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杨夏(左)和女儿杨晓寒在西山坪瓜棚查看玉露明珠的种植情况。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说起奶奶,杨晓寒的话匣子关不住。1955年,25岁的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背着行囊一头扎进新疆鄯善县的戈壁滩。“奶奶说,那里的太阳能把瓜晒得甜掉牙。”此后,她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扎根,培育出30多个西甜瓜品种,让中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她成了“西部瓜王”后,心里始终揣着个遗憾:“啥时候能让重庆也长出哈密瓜?”
2011年,81岁的吴明珠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记忆越来越差,却总在清醒时念叨:“重庆的土,能种出好瓜不?”那时杨夏听着心疼,却只能把这话藏在心里——重庆又湿又热,土壤黏得像浆糊,哪是喜干燥的哈密瓜能待的地方?
转机出现在前几年。杨夏偶然听说,新疆农科院培育出了耐湿、耐弱光的哈密瓜新品种,其“老祖宗”正是母亲当年寻得的种质材料。“妈没完成的事,咱来试!”退休前是计算机老师的他,拉上在城里上班的女儿,一头扎进了瓜田。
▲“西瓜奶奶”吴明珠。受访者供图
·

哈密瓜是沙漠里的“娇娃”,在重庆找个合适的“家”不容易。今年1月,杨夏和杨晓寒跟着北碚区农业农村委的技术员跑了五六个基地,最后站定在西山坪:“这里的砂质土松松软软,透水性好;海拔高些,光照比山下足三成,种过西瓜,有现成的大棚和水肥设备。”
▲2025年7月27日,重庆明珠果苑北碚区西山坪实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成熟的哈密瓜。记者 张春晓 摄
3月,杨夏带着杨晓寒找到吴明珠的学生,新疆农科院生物育种实验室副主任刘斌、育种专家张学军。“‘白21-117’是在吴老师的材料基础上培育出来的‘娇子’,雪白的皮,蜜甜的肉,还特别耐湿。”刘斌把装着种子的小布袋交到他们手里,眼神里满是期许,“种成了,就是圆了老师的梦啊!”
拿到“白21-117”哈密瓜的独家种植权后,父女俩还从其他种子企业、科研院所挑选了10个哈密瓜品种。5月2日,他们开始在西山坪试种哈密瓜。
▲杨晓寒在大棚中清理采摘完后的瓜藤。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可这对“门外汉”哪懂种瓜?杨夏学无线电出身,一辈子和计算机打交道;杨晓寒在超市买瓜都要问“甜不甜”,更别说侍弄瓜苗了。同时,重庆土壤黏重,气候湿热,不适合种植传统品种的哈密瓜,因此以前还没有人在重庆成功种出哈密瓜。
头个月,父女俩抱着《西甜瓜栽培技术》啃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就蹲在田埂上给农技专家发视频,甚至跟着村里种西瓜的“张大爷”学翻土,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
▲杨晓寒在大棚中查看泥土状况。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大棚基本能满足哈密瓜对气温的需求,况且这些品种有耐低温、耐弱光的特征。但最大的挑战是,重庆夏季气候湿热容易让植株感染病虫害。因此,与种植其他瓜相比,关键在管理。”专家告诉杨夏。
为了照顾好这些“瓜娃子”,父女二人自播种起,每天天不亮便来到基地挨个查看它们的叶片长势、测“体重”量“腰围”……将它们的生长数据记录下来,一一建立成长档案。同时,聘请管家照顾它们的日常“起居”。
▲工作人员在采摘成熟的哈密瓜。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霜霉病是哈密瓜生蔓期常见的一种病,不少人等瓜生病才治病,父女俩却盯着日记算日子,提前给瓜苗喷生物农药“增强抵抗力”;为了不让瓜贴地染病,他们学着搞“吊瓜”,用绳子把瓜一个个挂起来,让每片叶子都晒到太阳。
▲重庆明珠果苑种植的哈密瓜果肉。特约摄影 秦廷富
两个多月的熬煎没白费。7月底,11个品种的哈密瓜陆续成熟,其中“白 21-117”品质最出众——切开时,雪白的瓜肉泛着水润的光,咬一口,甜汁顺着嘴角流。杨夏尝了尝,红着眼眶说:“这味,像极了妈当年从新疆寄回来的瓜。”
·

2011年底,生病后的吴明珠回到了重庆,与杨夏一起居住在北碚。
见哈密瓜试种成功,杨晓寒摘下“瓜娃子”去给奶奶汇报。一路上她高兴得像个孩子,蹦蹦跳跳地冲进了奶奶家。
▲“玉露明珠”哈密瓜。特约摄影 秦廷富
“奶奶,你看,这是以你的名字命名的‘玉露明珠’,是我和爸爸在重庆种出来的。”取下鼻饲管,95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轻抿一牙瓜肉,唇齿反复念着一个字:“甜”。尽管老人记忆有些模糊,但她双眼一直盯着杨晓寒抱着的哈密瓜看。
▲重庆明珠果苑工作人员在现场直播。特约摄影 秦廷富
“奶奶说,她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甜献给大家。”杨晓寒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6月初,哈密瓜还未挂果之时,她便架起手机,在抖音发了条视频:“你可能不认识我奶奶,但你一定吃过她种的瓜。”
没想到,这条带着泥土气的视频火了。“奶奶是天使吧!”“感谢她让我实现西瓜自由!”评论区里,网友们的热情感动了杨晓寒。7月26日,她又把奶奶在新疆育种的老照片、“玉露明珠”的采摘视频剪到一起,配文“我家里有个人很酷”,450多万点赞涌了进来。
如今,杨晓寒仅抖音号就收获了8万多粉丝,全平台视频累计点赞量破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窗口,“西瓜奶奶”吴明珠一家三代接力种瓜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
▲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成熟的哈密瓜。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新疆哈密瓜在渝首次试种成功的消息火遍网络后,引起媒体的关注。“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来采访,报道我们种瓜的故事。”杨晓寒说,相比网上“种瓜”,线下种瓜还有很多的事等着做:急着试种第二批哈密瓜种子,筛选最适合重庆种植的哈密瓜品种,以及下一步该如何推广种植、“瓜娃娃”的品牌打造……
这颗“玉露明珠”,正把三代人的守望,酿成越来越浓的甜。
·
盛夏的重庆,水果摊上来了群“新宠”——单个两三斤的小西瓜,皮薄得能剥皮,甜得像浸了蜜。电商平台上,它们每斤能卖10元,是普通大西瓜的好几倍。
“这是咱重庆自己种的吊瓜,挂在藤上‘上天’长的!”8月1日,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资源创新团队专家郑阳捧着刚摘的瓜,眼里的骄傲藏不住。这些“上天”的瓜,不仅甜了市民的嘴,更鼓了瓜农的腰包。
▲“优品”系列吊瓜。受访者供图
西瓜“瘦身”背后:
小家庭吃出大需求
“现在的小家庭就三五个人,一个10来斤的大西瓜很难一次消化完,但切开的西瓜又放不住。”郑阳说,西瓜切开与空气接触后,特别容易滋生细菌,一旦食用不当就会吃坏肚子。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还是大西瓜的“天下”。以重庆为例,全市35万亩西瓜,主要种植品种还是吴明珠院士于1984年培育的“8424”。
但事实上,重庆高湿、寡日照的气候并不适宜喜光的西瓜生长,所以,重庆人消费的西瓜,特别是7月以后的时间段,大部分都是从宁夏、新疆等地运入的外地瓜。
“这些地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确实好吃。但对重庆人来说,吃到的都不是最好的。”郑阳说,由于运输距离长,这些瓜外销时往往七八成熟就会采摘,确保消费者拿到手里不会熟透了影响口感。
这样一来,消费者吃到的就是运输待售期间后熟的瓜,甜度、口感都比不上新鲜采摘的西瓜。
消费者的嘴越来越刁,小家庭的需求越来越旺。郑阳和团队拍了板:“得育出重庆自己的小吊瓜,让大家吃上新鲜的本地甜!”
西瓜“上天”好处多:
防炸裂、少病害、颜值高
小吊瓜能“上天”,先得“瘦身”。单个两三斤,藤条才能挂得住。可这“瘦身”的瓜娇气得很——皮薄如纸,趴在地上长,稍一挤压就会炸裂。郑阳团队试过给瓜垫稻草,效果却不好,最后想出个招:用网袋把瓜吊起来,让它们悬在半空“自由生长”。
这一吊,好处不止防炸裂。重庆的湿热天气,让西瓜病害成了“老大难”,霜霉病、蔓枯病一来,整片瓜田可能绝收。“吊起来就不一样了,瓜不沾土,通风好,病害少了一大半。”郑阳算了笔账,农药用量减了一半,种出来的瓜更绿色,“连虫都少叮几口”。
此外,西瓜“上天”后,产量和“颜值”也会大幅提升。趴在地上的瓜,贴着土的一面发白,成了“阴阳脸”;吊在空中的瓜,360度晒太阳,表皮翠绿均匀,像打了蜡一样亮。“客商一看就喜欢,收购价自然水涨船高。”
从地上到空中,种植空间从平面转向立体后,西瓜种植密度也有一定增加,瓜农效益也得到了保证。
▲吊在空中的西瓜。受访者供图
“优品”系列走红:
多省推广重庆吊瓜
“2017年我第一次试种外地吊瓜,差点让人笑掉牙。”郑阳还记得,那些瓜长在重庆的棚里,结的果子不多,切开尝一口,“不仅不甜,而且口感绵软不脆。”
不服输的他和团队到处跑、到处试,盯着瓜苗记录数据:这个品种耐湿不够,淘汰;那个品种甜度差0.5度,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们已成功选育出“优品1516”“优品冰淇淋2636”“优品彩虹3143”等“优品”吊瓜系列。
其中“优品1516”就是传统的红瓤西瓜,单个重4斤左右,属于高甜品种。“优品冰淇淋2636”主打冰激凌绵密口感,特别是冰镇后,口感更加爽滑。“优品彩虹3143”则是瓜瓤红黄相间,品种特异性明显。
今年以来,这些重庆吊瓜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地试种600亩,收获时,瓜农们提着篮子追着郑阳要种子:“郑老师,明年还得给我们留种!”
“现在一亩地能收1万斤,效益能从2.5万元涨到5万元。”郑阳望着棚里挂满的吊瓜,笑得眯起了眼,“这些‘上天’的瓜,正把好日子‘吊’得越来越高呢!”
·

项目 |
全市瓜果 | 西瓜 | 甜瓜 |
|
|
|
|
|
|
|
|
|
|
|
|
武隆、綦江等高山产区利用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的优势,发展错季西瓜种植,填补市场空档。
璧山、江津等近郊产区重点发展精品小西瓜,通过“吊蔓栽培”“一藤一瓜”技术提升品质。
三峡库区推广耐旱型西瓜,实现“石缝里生金”。
(数据来源:市农技推广总站)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