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人群收入连续4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2025-03-13 21:42

日前,记者从重庆市乡村建设与治理融合推进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现场会上了解到,2024年我市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长6.8%,连续4年增速高于全国和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这份收入账单是如何取得的?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特色产业是增收的主要来源

这段时间,中益乡1000亩黄精已达到采收标准,迎来了首次规模化采收,村民们抢抓晴好时节进行采挖,一块块黄精破土而出,走向市场。

中益乡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告诉记者,华溪村这几年种植在地的黄精有730亩左右,今年采挖的有600亩,从11月底就开始采挖黄精,黄精收成很理想。

在村民们热火朝天采挖黄精时,中益乡场镇上,已有来自湖南的商家上门进行采购。王祥生说:“正在上车的这一批卖往湖南新化,不管是商品黄精、种芽黄精,都有来自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订单。”

2019年,中益乡因地制宜,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选准了发展黄精产业,通过村集体、企业合作等模式,开始规模化种植黄精,并在去年成功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曾经的建卡贫困户陈朋,5年前从村里返包了6亩多地黄精。去年,黄精管护费、土地入股分红等各项收入加起来有7万余元,日子过得滋润。

截至目前,中益乡围绕黄精产业,先后开发了黄精舒甘水、黄精茶、黄精面、黄精蜜片、黄精果脯、黄精蜜膏等6款产品,今年销售总额达600余万元,带动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关键。如今,在产业的发展带动下,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成为脱贫人口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实现短期可脱贫、长远能增收目标,我市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出台《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黄金十条”支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生态基金。引导脱贫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建成产业帮扶基地近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

此外,在提高产业到户覆盖率的同时,还注重脱贫产业品牌打造,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产业脱贫大体系,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

接下来,我市将加大脱贫区县“一主两辅”主导产业扶持力度,促进帮扶产业全链条发展。同时,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健全帮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端稳“就业饭碗”促增收

3月11日上午,北碚区重庆欣乐美义齿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张坤正在加工一批义齿。

这份工作,每月能为他带来近5000元的收入。

今年25岁的张坤,来自城口县庙坝镇红岩村一个脱贫家庭。他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后,经当地帮扶干部和学校老师推荐,来到北碚这家公司实习,获得了这份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

“青壮年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重要收入来源,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是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障、提升这部分人的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脱贫群众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着力提升技能培训的精准度、实效性。尤其是市乡村振兴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三部门联合印发的《重庆市“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将帮扶由职教帮扶延伸到就业帮扶。

在帮助群众掌握过硬技能的基础上,市级相关部门又出台提供交通补助和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福利政策,并为返岗人员提供组织化的专车专列输送服务。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在83万以上就业的脱贫人口中,赴市外和县外务工的脱贫人口合计超过50余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民生安。”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不仅如此,针对脱贫区县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我市不断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先后开发出公路养护、河库巡管、助残服务等领域公益性岗位,带动了一大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仅去年,重庆市就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全市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脱贫人口就业超过10余万人,占全市弱劳动力、半劳动力人数的一半以上,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此外,针对留守劳动力,我市在他们家门口量身打造了就业帮扶车间,同时重点筛选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巴渝大嫂(家政)、开州金厨、万州烤鱼师傅等劳务品牌,并向北京、山东和重庆中心城区3个就业大市场输送劳动力,进一步助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劳务品牌140个,通过帮扶车间、以及外出务工等形式,务工收入已成为脱贫户增收的主要来源,为他们过上红火的日子提供了坚强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深化东西部等跨区域劳务协作,促进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同时,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积极培育零工市场,全力保障返乡回流的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改革强村公司 增加财产性收入

过去,丰都县武平镇坝周村通过油茶产业入股,村集体一年仅有万多元收入,但今年有望突破近10万元。

不到一年时间,坝周村村集体收入为何实现快速增长?这跟当地探索的强村公司改革有关。

坝周村平均海拔为1100米,由于受地形条件等限制,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单一等瓶颈问题。这种境况,在武平镇另外9个村同样存在。

如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尤其是脱贫户持续增收?去年5月,武平镇10个行政村各出资20万元,抱团组建镇级强村公司,与华园牧歌(重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园牧歌”)共同发展500头肉牛养殖。

“我们出资金,华园牧歌出养殖场和技术,且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肉牛的养殖和销售。”坝周村党支部书记王波说,目前村里已养120头肉牛,每养一头牛,村集体每年保底有1500元收入。同时,10个村的村集体还与华园牧歌按照5:5对利润进行分红。

除了肉牛产业外,武平镇级强村公司还联合丰都29个乡镇(街道)的镇级强村公司,与华园牧歌联合入股3000多万元,成立了重庆丰都雪玉香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展2000亩香葱共富农场项目。

截至目前,丰都通过探索强村公司改革,已完成共富农场项目165个,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50%以上的共富农场79个,今年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近3000多万元,其中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

“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脱贫户的收入,除通过强村公司改革外,我市还通过盘活利用村级闲置农房、宅基地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从而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我市将探索帮扶项目资产有效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营性资产运营机制,完善资产分类处置制度,促进帮扶项目资产持续发挥作用,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