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全国橙汁原料短缺制约产能扩张 重庆如何“橙”风破浪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2025-11-18 18:29

核心提示

国际橙汁价格巨大振幅的背后,是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市场需求旺盛时,短短三四年,全国新增30多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480万吨,而可供加工的原料仅约250万吨。

▲忠县果汁加工企业内,正在灌装果汁。忠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占有全国橙汁生产的“半壁江山”,一方面有强大的加工能力,一方面受困于山地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与原料缺乏。

重庆如何在这次商战中占得先机?

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深入产业一线,探寻重庆如何从“加工热”走向“产业强”,走出一条扬长避短的破局之路。

初冬的忠县黄金镇,一车车来自云南哀牢山的柑橘陆续运抵卸货,沉寂十年的厂房再次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橙汁的清新香气。

▲一车车原料在橙汁加工企业等待卸货。受访者供图

这里是停摆多年的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如今被福建厦门肯昇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肯昇)全资收购,更名为福航昇(重庆)柑橘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航昇),雄心勃勃地投身于浓缩汁与NFC果汁的蓝海。

不远处的重庆(忠县)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两家新引入的加工厂也同期试产。现在,忠县橙汁年加工产能达4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橙汁加工中心。

▲忠县三峡橘海硕果累累。受访者供图

忠县的“橙”风破浪,只是全国橙汁加工投资热的一个缩影。然而,机器轰鸣的背后,是业内专家冷峻的提醒:“一场基于原料短缺的危机正在酝酿。”

“做橙汁没有不赚钱的”
原料短缺无法满足产能扩张

国际市场的巨大波动是这轮加工热的重要推手。2022年以来,国际橙汁价格大幅攀升。纽约65°Brix浓缩橙汁期货价格从2021年2月的每吨1533美元,一路飙升至2024年2月的9701美元,是橙汁有史以来的最高价。近期虽有回落,但仍处历史高位。

“做橙汁没有不赚钱的。”一位业内人士向重庆日报记者强调。

▲重庆(忠县)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柑橘自动化分拣生产线。通讯员 余鸿 摄

“价格飙升的背后是全球原料供应紧张。”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吴厚玖研究员分析,美国佛罗里达州曾经是世界最大的橙汁产地,因黄龙病导致甜橙园毁损8成以上,橙汁产量骤降90%。当前最大的橙汁生产国巴西也深受黄龙病和自然灾害困扰,无法提高产量。他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生产国规模有限,难以弥补这一供应缺口。”

国际市场的“高烧”,迅速传导至国内。国产浓缩橙汁价格从2021年的每吨2万多元涨到近两年的3万—4万元,进口橙汁一度高达6万多元。专业人士分析,当价格超过每吨2万元就有利润,达到3万元时非常可观,业内惊呼橙汁赚钱的机会来了。

“中国橙汁进口量过去10年在逐年增加,最高峰的时候国内需求量超过70%靠进口。”厦门肯昇在过去十年一直深耕浓缩果汁原料进出口业务,致力于引进国际市场上的高质量浓缩果蔬汁、果蔬原浆、NFC果汁(非浓缩还原果汁)、果肉等果蔬原料,以满足中国市场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天然、健康食品原料的消费需求。公司总经理官国鑫称,身处国际贸易一线,他们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随即决定依托自身完善的全球贸易网络,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从研发到国际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三峡库区有优质柑橘资源,忠县有现存的加工厂,完全有优势去抢占市场。”

像福航昇一样,许多企业都看到了橙汁加工的商机。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四年,全国新增30多条生产线,总加工能力飙升至年耗原料480万吨。然而现实是,我国甜橙年产量约1300万吨,其中鲜销占8成。不宜鲜销的等外果约250万吨,即便全部用于加工,也只能满足现有加工能力的一半。

吴厚玖直言:“原料短缺无法满足产能的扩张,行业将面临洗牌,建议暂停常规技术加工厂审批。”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橙汁产业正集体面临原料匮乏、运营管理水平(专业化技术设备)和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等三大瓶颈。他说:“若能突破这些制约,不仅可满足国内需求,更有望进军国际市场,再进一步可与巴西橙汁平分秋色!”

把握产业升级“窗口期”
种植加工橙降低生产成本

机遇之窗已经开启。

全球浓缩橙汁市场年缺口达50万—60万吨,对应约600万—700万吨专用原料缺口。新建果园从育苗种植到投产需四五年时间,这为中国橙汁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窗口期”。

中国是世界甜橙原产地,重庆具备显著优势:全市柑橘种植面积达383.5万亩,有早中晚熟配套的甜橙品种,原料基础可观;更关键的是,重庆已集聚12家柑橘汁加工厂,其中7家规上企业,年加工能力152万吨,产能全国领先。

“但我们的‘锅’太大,‘米’依然不够。”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主任何永睿指出,去年重庆甜橙产量222万吨,鲜销后可用于加工的仅约60万吨,尚无法满足本地40%的产能。“川、鄂等地企业也正加入重庆原料的争夺中。”

其实,重庆市可供NFC橙汁加工的锦橙、夏橙、哈姆林等甜橙原料果原本有83万亩。但2010年以来,由于国外浓缩橙汁的市场冲击,以及加工果收购价格偏低、利润空间有限,大多种植户换成鲜销价值更高的春见、爱媛、沃柑等杂柑鲜食新品种,以致加工果种植面积缩减到现在的25.7万亩。

如何破解“原料之渴”?关键在于推动从观念到实践的“产业升维”。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提出,重庆作为工业城市和长江航运枢纽,首先应发挥“大进大出”优势,可以从市外采购原料加工,再将产品销往全国和世界。

▲重庆(忠县)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柑橘分拣车间,工人正在对鲜果进行加工切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柑桔加工与品控物流中心主任黄林华认为,缓解鲜销与加工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用好现有加工果园的基础上,对甜橙推行“分级分选”。50%鲜销,剩余部分一半加工非浓缩汁,一半加工浓缩汁,以解燃眉之急。

在重庆(忠县)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这一理念正在实践。分选车间内柑橘根据大小、重量、糖酸度等指标实现精准分流,优等果鲜销,其余果则用于加工。

▲万州区甘宁镇玫瑰香橙商品化处理中心,村民忙着处理外地客商的订单。特约摄影 冉孟军

万州的重庆华橙兴果汁公司依托当地15万亩玫瑰香橙、10万亩古红桔和10万亩柠檬,通过统采与分级,实现鲜销与深加工双轮驱动,并已取得鲜果与果汁两项出口资质。

吴厚玖强调,中国橙汁加工业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走出以加工等外果为主的初级阶段,要从源头入手生产优质专用加工橙,控制品质与成本。“国外橙汁加工企业大多介入原料生产,半数以上原料自给。”他呼吁,行业管理部门应引导、鼓励加工企业参与原料基地建设。

▲万州玫瑰香橙NFC纯橙汁。通讯员 付作侨 摄

官国鑫透露,除与本地果园合作外,公司也正规划自建2000亩高标准示范园。

从源头保障品质,品种选育是前提。何永睿建议推广出汁率高、糖度高、固酸比16以上的优良品种,并配套早中晚熟品种,将加工期延长至7—8个月。

可喜的是,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已将“中柑蜜橙”“长叶香橙”等加工鲜食兼用品种引入忠县示范,推动加工季从11月延续至次年6月。

“种植加工橙,成本仅是鲜销橙的一半左右。”黄林华透露,加工果对外观没有要求,免去了疏果、套袋等高成本环节,管理更粗放,即便收购价略低,利润依然可观。他建议:“在橙汁价格高的情况下,企业应用较高价格收购原料,保证果农的种植积极性和利益。”

苦练“内功”提升工艺
“吃干榨尽”延长产业链条

原料是基础,加工则是将基础转化为竞争力的关键。

上月,位于开州浦里新区的重庆天邦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邦食品)投资400万元,引进5台不同型号的榨汁机进行对比试验。

“同样的果子,不同的设备和工艺,出汁率和品质肯定不同。”公司副总陈和英道出了行业痛点。她表示,“筛选匹配好的设备,对原有榨汁线进行更新换代,能有效丰富橙汁加工品种和提升加工效率。”

甜橙的榨汁和过滤对出汁率和品质影响很大,选对工艺和设备很关键。吴厚玖介绍,现有的榨机主要有杯榨、切半滚筒压榨和切半锥榨三种。“杯榨又叫全果压榨,瞬时把果实分成皮精油、果汁、果皮、果肉渣四部分,是世界目前橙汁压榨的主要设备。”他说,“高出汁率、好风味、低能耗,是衡量加工‘内功’的标尺。”

▲福航昇的榨汁机,可让果汁产量提高3%-5%。受访者供图

在福航昇的车间,官国鑫为记者接了一杯刚榨出的橙汁。“尝尝,甜不?”记者品尝后,发现以往的明显苦涩感消失了。据介绍,他们采用的JBT榨机,出汁率可提高3%-5%,同时能有效分离果皮油、种子等物质,保证果汁风味更加纯正,并降低苦味程度。他说:“再结合最先进的HPP非热杀菌加工技术,在保存橙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还能保证橙汁的极致新鲜口感。”

此外,福航昇选用的进口JBT热加速瞬时蒸发器,也是巴西橙汁生产商所采用的主流橙浓缩汁加工设备,不仅能耗比传统蒸发技术节约蒸汽消耗30%以上,更重要的是产品在品质和成本控制上占据优势。

技术的边界还在不断拓展。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正致力于研发减糖、增纤、降苦、增甜的“第四代功能性橙汁”,以满足健康消费新趋势。

更重要的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正深入人心。“柑橘,全身都是宝。”黄林华描绘着一幅“吃干榨尽”的图景:皮渣可提取香精油、柠檬烯、果胶、类黄酮等高附加值产品,剩余的渣可加工成食品配料、饲料或肥料。“这不仅变废为宝,增加收益,更从根源上解决了环保压力,让这条产业链实现绿色循环。”

记者手记

在“热”与“冷”之间

寻找产业振兴的“定盘星”

深入重庆的橙汁加工厂与柑橘生产基地,空气中弥漫的香甜与采访本上记录的行业焦虑,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眼前“热”的背后,是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市场前景像一束强光,照亮了橙汁加工的赛道,资本、政策、企业闻风而动。

这种“热”是真实的,它带来了就业,盘活了资产,激发了乡村的活力。忠县停产十年工厂的复活,便是最好的例证。

但背后的“冷”,更需警惕。产能的急速膨胀与原料的短缺,如同一盆冷水,提醒我们不要任何脱离实际的盲目跟风。山地地形带来的高成本,是无法忽视的客观制约。

重庆的破局之道,正是在于正视这种“冷热交替”。它没有因“热”而盲目扩大产能,也没有因“冷”而畏缩不前。相反,我们看到了在矛盾中把握平衡,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智慧。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而产业的培育,最忌“运动式”的起落。重庆橙汁产业的探索告诉我们,唯有尊重市场规律,认清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劣势,以科技和创新为引擎,以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为纽带,才能在“热”与“冷”的市场周期中,找到那颗稳健前行的“定盘星”。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郭晓静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