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路东社区“三闯三变” 托举起千万元级的花生产业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传勇

2025-10-31 18:36

10月28日16时许,黔江区路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分拣、筛选、烘炒、冷却……一袋袋花生在流水线中完成“蜕变”,浓郁的焦香弥漫在空气中。

“今天是工厂正式投产的第一天,标志着我们的花生产业从前端种植到后端加工,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预计达1000万元。”黔江区路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林话语里满是干劲——从2022年舟白街道路东社区首次涉足花生产业以来,集体经济共经历了3次关键改变,从“零”起步催生出了一个千万元级的花生产业,更诞生了黔江区首个集体经济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的合作社。

▲黔江区路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忙碌。记者 周传勇 摄

初试:

引进“咸丰富硒花生”,填补产业空白

故事的起点,要从2019年路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说起。

“那时社区没产业,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居民们想增收都没门路。”路东社区党委书记刘金华说,作为半城市半农村社区,他们曾尝试发展翠冠梨、核桃等产业,但收效甚微。

一次,舟白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韦兵调研发现,在与路东社区接壤的湖北省咸丰县,小米红衣花生产业发展得很好。“舟白会不会也适合种?”他随即对街道各村居的情况进行了摸底,最终发现路东社区的海拔、土壤很适合种植花生。

2022年3月,韦兵组织街道干部、社区干部、村民代表共30多人到咸丰县考察,深入了解了花生的生长周期、产量、销量、群众收入等情况。经过考察,他发现,咸丰花生的硒含量达23.8%,香味浓郁,种植周期短、劳动强度低,加工后的小米红衣花生能卖到35元一斤,经济价值很高。

很快,社区发动有种植条件的居民连片种植,同时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花生种子、肥料、薄膜等,并承诺以10元/斤的价格收购居民们种植的花生,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至500亩。

“种植经验不足,第一年亩产仅有300斤,但老百姓都看到了希望。”刘金华说,为了摸清路东社区的土壤含硒量,社区聘请了专业机构分别对土壤和花生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含硒量分别为0.29毫克/公斤、0.077毫克/公斤,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发展花生产业的信心。

▲黔江区路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花生产品。受访者供图

突破:

自主经营遇挫,为转型积攒经验

2023年,路东社区的花生种植规模扩大至800亩,却遇到了新的考题——“居民赚了钱,集体经济没收益,长远发展难以为继。”刘金华说,社区决定“挑大梁”,自主参与种植经营:花4万多元买种子、2万多元购薄膜,免费分发给居民,全程协助种植。

可技术成了短板。“铺完薄膜后,本该用筷子把种子顶进土里,我们却开了大口子,结果杂草疯长,甚至盖过了花生苗。”刘金华无奈地说,那一年社区仅收购到几万斤花生。

更棘手的是销售。社区干部缺资源、没渠道,只能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但价格不高,赚不了钱。后来,街道干部也加入到销售中来,每天都在自己的朋友圈推销花生,还对接上了附近的邻鄂镇、石会镇、城东街道、城西街道等,向相关部门推荐富硒花生,但销售始终不见起色。

“我们还邀请了本地网红直播,虽然单价卖到了二三十元,但销量上不去。”刘金华说,她只能和社区干部一起外出找市场。记得有一次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一天下来仅卖了15元,“许多人不了解富硒花生,只觉得价格高,都不愿意买。”

最终虽然花生都卖掉了,但由于价格不高,集体经济几乎没有盈利。“这次尝试不算成功,却让我们摸清了短板——缺技术、缺渠道、缺品牌。”刘金华说,这些教训为后来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创新:

“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合资,补链成势显转机

转机,源自路东社区居民张林的一个创业想法。

“之前我在外搞建筑,这两年生意不好,就想着回社区创业。”张林说,看到家乡成片的花生地,他萌生了投资花生产业的念头。而此时的路东社区,正为产业发展方向犯愁——张林的出现,让刘金华看到了希望。

“很多集体经济在引入资本时却不合作,还是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刘金华与张林反复协商,最终敲定方案:集体经济以“资金+资产”入股,主要补齐花生的加工环节。

具体方案是:路东社区出资80万元,盘活社区内闲置了十多年的烤烟厂,用于建设花生加工厂,并以固定资产形式入股;而张林出资100万元,双方各占股50%,联合成立黔江区路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由张林主要负责合作社的经营,每年给予集体经济4%的固定分红。

“目前设备已经全部进厂,我们还追加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2800平方米的仓储基地。”张林说,他们还从村民和外地种植户手中收购了近40吨鲜花生,正在加紧加工。

“我们还在补销售短板。”张林介绍,线下已走访周边乡镇超市建立合作,计划在其他区县设代售点;线上直播场地已搭建,下一步将培养电商人才打通线上渠道。

“今年舟白街道的花生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为了保证原料供应,我们还在湖南桑植县建设了200亩的花生种植基地。明年计划把花生种植面积扩大至1500亩,并拓展湖南基地至500亩。”韦兵高兴地说,目前花生产业已形成产业链条,今年产值预计达1000万元,“集体经济有了‘造血’能力,居民增收有了‘长期饭票’。”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