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面包”走红!年轻人正把“中药+烘焙”吃成养生新时尚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10 10:10

近日,一小时售罄的“药膳面包”,让医院食堂秒变网红打卡地。八珍司康、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一股“中药+烘焙”的食养新风正在全国迅速升温,也引发众多年轻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无独有偶,北京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字号也在跨界做面包,并且把实体店开进了北京多家商场里。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等多款面包在售,售价在16至36元不等,销量不俗。

文化破壁,药膳面包何以成为新晋“网红”?

“药膳面包”的爆红,首先赢在文化叙事。八珍、甘麦大枣、七宝美髯……这些源自《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古医书的经典方名,自带千年中医药的“品牌背书”,比普通商业广告更能触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医学的呈现不再局限于苦药汤,而是可以握在手里、吃进嘴里的日常味道,以年轻化的姿态走进都市商圈,这是一次中医文化与市场需求间的深度握手。

理性降温,养生面包能当“饭”还是当“药”?

不过,对于“药膳面包”的实际养生疗效,要理性看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药膳面包既然称为药膳,就要辨症用药,讲究中医药理论配伍,将药食同源食材和面包科学结合。不管是卖面包的,还是吃面包的,都要明确两点:一是面包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二是有效性取决于体质适配性与食用量,过量摄入反而会加重代谢负担。

专业与合规并举,才能避免“养生”变“伤身”。中医药讲“辨证论治”,一味药膳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流水线生产的面包,商家很难实现“千人千方”。部分产品中药含量微乎其微,更多承担“文化符号”功能。对此,相关部门应及时制定“中医药+食品”标准清单,明确可用于普通食品的药食同源目录,建立剂量、标识、广告审查红线,让商家有标可依、消费者有章可循。

消费者也需警惕营销话术,破除“一个面包祛湿补血”的速成迷思。中医药强调“治未病”与整体调养,没有任何单一食品能替代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和适度运动。把药膳面包视作一种文化体验、一种美味尝试尚可,若指望它“立竿见影”,便背离了中医“慢养”的哲学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药膳面包并非养生产业走俏的孤例,去年以来,各类中式养生水逐渐成为行业爆款。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中式养生水指以药食同源食材为基础,通过熬煮或萃取工艺制成的即饮型植物饮料预计,2024至2028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高达88.9%。

养生水、药膳面包的走红表明,要让“中医药+”产业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嵌入生活场景、直击消费者需求的探索值得鼓励,但不能沦为“保健”“功效”等概念的炒作;要让“中医药+”产业行稳致远,不能仅靠单品爆款,更要构建从种植、研发到销售、科普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推动“中医药+文旅”“药膳+体验工坊”等跨界融合,能让消费者在亲手制作、文化沉浸中理解中医理念,而不只是追逐网红单品。唯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结合,才能让“药膳面包”不光红在一时,更走向长久,真正成为中医药文化走进日常生活的“引路人”。

来源: 央视三农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