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玫瑰跌到9.9元一斤的背后 不是崩盘是分级
2025-08-25 23:09
这两天,#阳光玫瑰跌到9.9元消费者都嫌贵#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曾几何时,阳光玫瑰凭借“葡萄界爱马仕”的光环,单斤售价轻松破百元,成为高端水果的代表。难道阳光玫瑰已经“跌下神坛”,不受消费者待见了?
目前的阳光玫瑰卖多少钱的都有,有个位数一斤的“白菜价”,更有一百多一盒的精品。同一个品种价差十倍,这背后,不是一句简单的“跌下神坛”就可以概括的。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阳光玫瑰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10万亩增长至2023年的超过50万亩,年均增长率超过50%。其中,云南、四川、广西等地成为主要扩种区域。随着种植面积的大幅增长,阳光玫瑰实现了从“贵族水果”到“百姓果盘”的产能跨越。
产能上去了,品质却参差不齐。目前市面上不少低价的阳光玫瑰葡萄,因种植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规范管理,导致品质下降。虽然还叫这个名字,却失去了应有的风味,造成价格和口碑双重暴跌。
什么样的品质匹配什么样的身价,什么样的渠道瞄准什么样的客群。阳光玫瑰的市场不再是简单的“价格厮杀”,而是打响了一场围绕品控、服务和品牌价值的全面升级之战。
“阳光玫瑰”不仅是一个品种,更是一个“标准”。它的果粒大小、甜度、香味、果面光泽度、是否有籽等,都有天壤之别。
在山东潍坊百尺河镇某种植基地,果农们依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优势,种出的葡萄颗粒饱满、糖酸协调,成为当地商超的“硬通货”,亩产超6000斤,亩均纯收益达6万元。
安徽巢湖黄麓镇的葡萄园里,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农家肥打底、生物防治替代农药……这些扎实的“内功”沉淀进每一颗果实。如今,该果园年产量超8000吨,年产值突破1亿元。
近年来,除了阳光玫瑰,不少漂洋过海而来的洋水果也在中国扎下了根。比如源自日本的富士苹果、耙耙柑,在中国不同的水土滋养下,演化出了更丰富的口感,甚至青出于蓝。
昔日被称为“水果贵族”的蓝莓、车厘子、榴莲,如今价格也越来越亲民:云南蓝莓靠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了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山东、新疆的温室大樱桃,品质、甜度、新鲜度丝毫不输舶来品;号称“种植难度天花板”的榴莲,在海南成功挂果,走向规模化种植。
从被价格支配到自己掌握定价权,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本土优化,实实在在地丰富了老百姓的果盘子。这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场由市场需求倒逼、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共同推动的深度转型。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