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全国所需黄连 60%来自重庆石柱
2025-08-25 10:59
▲2025年8月2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重庆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8月2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重庆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举行。作为“渝十味”中药材代表的黄连,目前全市在地面积近10万亩,产量占全国需求量的60%左右。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陈勇。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陈勇介绍,重庆作为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凭借三峡库区、武陵山和秦巴山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孕育出极为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宝库。
近年来,我市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作为中药材产业的代表,我市黄连已成功申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石柱黄连以其道地品质享誉全国,成为中医药材中的珍品,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当前,全市黄连在地面积近10万亩,产量占全国需求量的60%左右。
在种植基地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推行黄连规范化生态种植,推广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黄连全过程按标准化生产,成功创建“中国优质中药材黄连示范基地”。
在加工产品研发上,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开发出具有梯次化的全产业链产品体系,实现了对黄连的全资源化利用,如黄连花茶、“五黄养阴颗粒”中成药、黄连须散中兽药以及牙膏、黄连香皂等日化用品等。
在品牌培育提升上,聚力打造“石柱黄连”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构筑“地理标志+农业文化遗产+全国百强品牌”三重价值体系,推动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在经营主体培育上,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0家,发展专业合作社25家、规模种植户320余户,形成“分工协作、基地联建、市场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发展格局,有效提升了产业链韧性,持续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在建设市场体系上,持续加大位于石柱黄水镇的“中国黄连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与国内头部中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供需关系,积极推动石柱黄连出口,将其打造成为更具活力的全国黄连集散中心。近年来,该市场年交易额超10亿元,是全国黄连交易的“风向标”和最大的“集散地”。
陈勇说,下一步,我市还将深入实施黄连种植提质增效、加工提档升级、品牌培育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四大工程”,将石柱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种植业“十五五”发展规划,作为现代农业集群体系中的成长型特色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力争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
▲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胡彬。
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胡彬表示,黄连是我市具有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之一,是打造“渝十味”全产业链的示范载体。未来,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将从搭建平台、强化应用、政策供给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黄连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价值。
首先,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会同市科技局等部门支持石柱县人民政府、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重庆市黄连技术与产业发展创新中心”,构建“政企研医”紧密结合的中医药科研融合发展体系,推动黄连产业从传统种植基地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打造全国黄连全产业链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聚集地。该平台将采取“首席专家”“课题制”模式,面向全国遴选有意向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重点推动基于黄连药材为主的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标准体系建设等,力争通过3—5年时间,建设成带动“渝十味”全产业链发展的示范性平台。
其次,推动临床价值转化。依托重庆市中医院设立重庆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围绕黄连在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应用和临床疗效进行专项研究,并结合中心专家团队研究成果,推出以黄连为主要成分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带动黄连种植、加工、销售以及科研攻关转化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强化政策供给保障。为提高我市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在全国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已遴选发布了重庆市第一批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26家,其中石柱县5家上榜企业的主营业务均为黄连,带动石柱县上半年中药材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50%,为石柱县打造“现代黄连加工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将支持黄水镇融合万亩黄连基地、古法炮制技艺以及黄连农耕文化等,聚力打造“石柱黄水”中医药文旅康养目的地。
▲市药监局副局长穆安娜。
石柱是中国黄连的原始产地,最早可追溯至唐天宝元年,元末明初开始人工种植,1989年获国家首批道地药材认证,2017年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石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唐洪芳。
石柱县委副书记、县长唐洪芳说,黄连是石柱最具辨识度的产业赛道。近年来,石柱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坚持生态种植、集群发展、科技赋能、联农带农,推动黄连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以“四个新”做法,加快打造全国黄连产业高地。
首先是探索发展新模式。统筹森林保护和产业发展,开发林地空间,创新推广林下种连新模式,常年保持黄连在地面积7.2万亩以上,累计建设5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基地120个,建设GAP基地1万亩。
其次是打造市场新优势。联合重庆中医药研究院制定《中国黄连产业图谱》,携手“世界500强”国药太极集团、“中国500强”九州通医药集团开展中医药全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打造全国中药材贸易集散中心,培育中药材规上企业10家,联动带动30家中小型中药材加工企业,建成黄连产地加工集群,实现原材料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再次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政、研、企”协同发力,推动研发成果加快转化应用,累计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30余个,开发以黄连、黄精等中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的系列产品80余个,正在研发黄连相关院内制剂,推动黄连在代谢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成果转化。
最后是迭代联农新机制。不断优化黄连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联农带农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去年全县黄连产业综合产值达15亿元,今年上半年综合产值达8.5亿元,带动10万余群众增收致富。
▲中国中药协会副监事长苏桂云。
发布会期间,中国中药协会副监事长苏桂云介绍,目前该协会正着手筹备设立黄连专业委员会。
她说,中国中药协会现设立专业委员会67个,其中单一药材的专业委员会已有8个:石斛、阿胶、金银花、艾草、灵芝、杜仲、茯苓、人参。
此次筹备成立黄连专业委员会,是基于对黄连这一重要战略中药材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的深刻研判后,做出的关键性布局。其核心考虑有两点——
一方面,黄连产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需要更精准的行业治理与服务。她说,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独特的生长特性、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是众多经典名方和现代中成药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在抗菌消炎、代谢病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发展前景较好。但黄连产业长期存在标准品质不一、科技支撑不足、产业链协同弱、品牌价值未充分开发利用等问题,阻碍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立黄连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聚焦单一药材的专业性组织的作用,相比综合性协会更能够聚焦、深入、高效地整合各方资源解决黄连产业发展痛点。
另一方面,实现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强有力的行业协同平台支持。成立黄连专业委员会,有利于统一制定并推广更科学、更严格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级标准;有利于汇聚全国专家资源,集中力量攻关良种选育、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控、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有利于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紧密连接科研院所、高校、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医疗机构,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临床应用。
她透露,黄连专业委员会的筹备正在有序推进,筹备组第一次会议将于8月28日在石柱县召开。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