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创新“品字型”玉米高密高产技术 亩产增两成,有望全国推广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2025-08-07 22:38

重庆玉米生产迎来创新突破!8月7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了解到,永川区双石镇脚盆井村400亩示范田测产现场传来好消息,该示范田采用“品字型”高密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达581.5公斤,较该区去年平均产量增产21.93%,亩均增收257.3元。

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工程师李尚介绍,“品字型”高密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智能装备+农艺创新”,破解了传统密植下“增密必减效”的瓶颈。

▲田间测产。受访者供图

“传统密植像‘插筷子’,植株挤在一起抢光争肥,通风差、病害多、易倒伏。而‘品字型’布局巧妙利用空间错位,让田间每一株玉米都如同处于边行优势位置,成为‘边际植株’,极大地优化了光热资源和土地空间的利用效率。”他解释,这种科学的植株分布,是实现“增密不增病、高产又优质”的关键,同等条件下每亩种植密度可比传统方式显著提升30%至50%。

具体技术方面,“品字型”玉米高密高产技术通过智能播种精准布阵,采用气力式精量播种机,以4粒种子为一单元精准密播,确保苗齐苗壮;同时利用“品字型”空间,创新宽窄行布局(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相邻两行播种单元错位排列呈“品”字形,使植株如三角阵型错落分布,形成天然通风道,从而提高光能捕捉效率,增强通风透光性。

据了解,“品字型”玉米高密高产技术的增产增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光能高效转化,错位布局减少叶片重叠,中下层叶片受光率提高30%以上,群体光合效率提升,籽粒饱满度显著增加;

二是微生态优化,宽行形成“通风走廊”,湿度降低使叶斑病、茎腐病发生率减少20%,根系错位分布也缓解水肥竞争;

三是抗逆能力升级,紧凑型品种(如东单1331)搭配科学密度(4000-5000株/亩),抗倒伏能力提升,高温高湿耐受性增强。

▲农技专家在田间测产。受访者供图

这一新技术为丘陵地区玉米产能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新方案。测产专家组组长、市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晓春研究员告诉记者,该技术实现了“三增三减”效果,即种植密度显著增加(30%-50%),光能利用效率提升,平均产量增幅超两成;同时病害发生率降低,倒伏风险减小,部分农药化肥投入成本减少。

据悉,这一技术有望在全国推广。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