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优质种源 推动畜禽种业振兴
2024-12-11 11:37
▲新鉴定遗传资源永顺凤头鸭群体。 资料图
今年,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顺利收官,育种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养殖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良种是产业的源头。日前,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7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鉴定通过18个遗传资源,为我国畜禽产业发展供应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生产性能突出的优质种源。这些新品种、新资源有何特点?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
针对我国饲养环境、消费需求
专属“定制”自主品种
据介绍,本次审定通过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有7个,包括鸡3个,猪、羊、兔、鹅各1个。
“如‘海聆I号’黑猪配套系,是历时14年利用我国地方品种湖川山地猪作为第一父本育成,瘦肉率达到55.2%,提升16个百分点,且同时具备生长快、瘦肉多、产仔多、肉质好等优势;优质型黄羽肉鸡祝氏麻鸡配套系较同类品种均匀度更好,上市率提高2%~3%,产蛋数平均提高2.3个。”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负责人介绍,这些新品种都是在我国本土资源基础上强化改良,加快提升生产性能的重大育种成果。
此外,还有为适应亚热带高温高湿生态条件下放牧、舍饲、半舍饲的专门化肉用山羊新品种楚宝黑头羊;针对我国鲜活肉兔和毛皮市场麻色兔皮需求自主育成的首创新品种——世界首个肉皮兼用的康大麻色肉兔配套系等等,新品种针对我国特定养殖环境及消费市场需求专属“定制”,市场前景广阔。
鹅作为食草性家禽,肉质营养价值丰富,盐水鹅等舌尖上的美味,深受我国消费者欢迎。但我国肉鹅养殖量大,养殖品种混杂,生产性能参差不齐,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品种,养殖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此次新审定品种“天歌1号”肉鹅,扬州五亭食品集团天歌鹅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心诚对品种前景信心十足。“‘天歌1号’肉鹅是以我国育成品种扬州鹅、地方品种皖西白鹅为素材培育而成,‘三朵花’标志明显,早期生长速度快,且采用配套系生产,父母代产蛋性能达80个,高出一般地方品种30个左右,鹅苗成本可下降30%。”王心诚介绍,该新品种胸肌丰满,既可为养殖户提供优质、低成本鹅苗,又可为加工商提供优质原料,促进我国肉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收集盘活地方资源
发掘利用大有可为
复杂多样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我国极为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
今年,历时三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顺利收官。其中,畜禽遗传资源收集调查工作对全国62.5万个行政村开展拉网式摸排,针对前两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未覆盖到的青藏高原区域启动重点调查,全面查清了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了一批地方品种资源。
此次发布鉴定畜禽新资源共计18个,包括鸡7个、羊4个、牛3个、鸭2个、鸽2个。皮薄如纸的崀山鸡,产优质“地毯毛”的玛多羊,适应高原区域高寒缺氧环境的美仁牦牛、肃北牦牛,有“凤头”典型特征的武隆凤头黑鸡、永顺凤头鸭,极具观赏价值的鹤秀鸽、黑皂鸽……这些资源来自我国大江南北,地方特色尤为鲜明,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种质资源基因库。
资源鉴定委员会牛遗传资源组专家王雅春介绍,技术鉴定结果显示,此次鉴定发布的天台牛、肃北牦牛、美仁牦牛等3个新资源,与我国乃至世界上已有牛品种相比,外貌、性能及群体遗传结构存在独特性,这将为牛种进化研究提供新材料,为牛耐受复杂环境能力的遗传机制解析提供新素材。在鉴定过程中的肉质特性等性能测定结果,也将为丰富特色牛肉产品的品牌内涵提供数据基础,意义重大。
今年,7个地方鸡资源特性鲜明突出,让国家遗传资源鉴定委员会家禽组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浩印象深刻。“如产自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一带的七百弄鸡,在壮族和瑶族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大特色是长有‘雪花样’的芦花羽,产肉产蛋性能较好,肉质鲜美,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目前正在肉用和蛋用方向上创新发展,打造了七百弄鸡阉鸡、白切鸡、土鸡蛋等品牌。产自湖南新宁县的崀山和舜皇山的崀山鸡,体型和羽毛似鹊,目前建有保种场,并开发了观赏性和优异肉品质利用方向,在邵阳市已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崀山鸡产业布局。”
张浩介绍,我国地方鸡品种数量分布具有区域性差异,南方较多,北方较少,山区较多,平原较少。这些地方品种从群体数量上差异也很大,品种类型多为肉蛋兼用型,有的偏肉用,如文昌鸡、清远麻鸡、杏花鸡等,有的产蛋性能好,如济宁百日鸡、仙居鸡、雁荡麻鸡等。加上今年鉴定的7个新资源,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数达到了140个。
传播历史文化“基因”
优质种源为产业振兴夯实基础
无论是正在发掘利用的遗传资源,还是不断改良性状、提升生产性能的新品种,这些优异种源无一不蕴含着我国本土“血缘”,投射着我国各地历史农耕文化的图景。
“除强调其来源一致、群体结构清晰、有独特特性且遗传稳定之外,遗传资源的鉴定工作非常关注资源形成历史的调研,每个资源背后都是一段叙事史诗,映射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生产方式转变,与各地的人文、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王雅春说。
“从此次鉴定的一个黄牛、两个牦牛资源来看,它们总体上都生活在条件恶劣的炎热或高海拔地区,因此具有非常好的环境适应性,同时也在艰苦环境中获得了良好的肉用性能。”王雅春介绍,作为肉用或肉役兼用牛类型,新资源的肉用特性也是鉴定过程中最受关注的。通过与已有资源对比,3个新资源的产肉性能、肉质特性极佳,充分展现了我国牛遗传资源肉质鲜美的优异特性。
“我国遗传资源多数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乡村,这些地方品种普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含有许多优秀的基因,是我国种业振兴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些地方品种适合当地发展不同规模、不同饲养方式的养殖业,既能利用闲置的荒山草坡,也能发挥山区闲散的劳动力,发展优质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美化田园乡村,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张浩同样表示,新资源的鉴定是培育当地公益性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的重要基础,在打造当地特色、优质、绿色产业,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方面意义重大。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