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四十多年地,江津区李市镇沙梗村种粮大户周游觉得,现在种粮不完全是体力活了。去年,他用上了乘坐式履带旋耕机,“耕地就像驾驶小汽车一样轻松。”
这种变化源自威马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威马农机”),针对丘陵山区“铁牛”进行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市农业生产一度面临无机可用的尴尬——北方大型农机由于“水土不服”,用不了、不能用的情况时常发生,而又缺乏适合专供山区丘陵使用的农机。
山地丘陵“无机可用”的难题如何破解?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科研院所进行了调查采访。
跨界生产
让耕地像驾驶小汽车一样轻松
田园管理机、手扶式微耕机、乘坐式履带旋耕机……11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江津珞璜工业园区的威马农机公司,展示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农机。
“这都是升级版的‘铁牛’,很受市场欢迎,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欧美等地区。”作为重庆农机上市企业,威马农机副总经理詹英士介绍。

▲威马农机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现代化的农机装备。记者 郑宇 摄
威马农机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生产小型水泵、小型发电机、柴油机等为主的通机企业。2005年,威马农机开始转向丘陵山区的微耕机生产,致力于山地丘陵农业机械及其他动力机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
“一方面国家对农户购置农机出台了补贴政策,另一方面当时包括重庆在内的丘陵山区仍以黄牛耕地为主,这是个商机。”詹英士说,“我们有生产通机的基础,造农机有优势。”
当年6月,威马农机研发出手扶式微耕机。这款产品一天能耕10亩地,比耕牛的效率高,因而一上市就受到农户欢迎,曾经一年卖过20多万台。
前景广,“钱途”好,效仿者众——短短几年间,重庆生产微耕机的企业就增加到百余家。
快速发展的背后,问题很快暴露——一台机器一两百斤,操作者要握紧扶手控制方向,很费力气;同时,转场要两个人用扁担挑。
“虽解放了牛,但却把人累个半死。”不少农户纷纷向农机经销商或企业表达了对微耕机轻量化的诉求。接到反馈后,2015年詹英士牵头对微耕机进行了改良,将其重量降到了七八十斤。
重量问题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又随之而来——舒适性严重不足。比如,手扶式微耕机要求操作者挺直腰板,站立操作,一天下来,累得人全身酸痛。针对这个问题,2022年,威马农机研发出乘坐式的履带旋耕机。
“农户像驾驶小汽车一样,只需控制好方向盘即可。更重要的是可挂载不同的机具,实现从单一的耕地,到开沟、起垄等多种用途。”詹英士说,下一步,将深入开展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短板弱项的持续攻关与产业化应用,力争研发更多适宜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
自制农机
六旬农民变身农机“专家”
切根机、开沟机、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11月18日,记者在垫江县新民镇看到不少新奇的现代化农机装备,一打听,这些装备竟是一名60岁的普通农民发明改良的,更觉惊讶。
这位农民发明家名叫黄林国,虽然仅有高中文化,但由于从小对机械的喜爱,废铜烂铁只要经他的手,就能变废为宝成为农机具。

▲黄林国自制的切根机。记者 赵伟平 摄
初见黄林国时,他正开着拖拉机翻土、施肥、开沟。“这个旋耕机,就是我自己改良的。”指着拖拉机后面的刀架,黄林国微笑着说。
黄林国是浙江台州人。2011年,他回到妻子的老家新民镇明月村,流转了475亩土地种葡萄,每天基地需要六七十个工人务工。“我们最短缺的就是人工,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机器该多好。”黄林国说。
2012年,黄林国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但开局并不顺利。因为大多农机都是为北方平原设计,到了南方丘陵,尺寸不对、水土不服,而南方能用的微型农机,效率又不高。
思来想去,还得靠自己!
拖拉机外壳能减则减,底盘位置尽量向下,排气管改进位置……一步一步,终于,高大的拖拉机低到能开进大棚了。

▲黄林国驾驶改良后的拖拉机耕地。记者 赵伟平 摄
“很快我又遇到第二个难题,拖拉机要拉动旋耕机耕地,可它是针对北方的沙壤土设计的,南方的黄泥粘上去,根本打不动。”黄林国说,他观察锄头锄地的方向,将旋耕机的刀片重新排列,改变角度。终于,黄林国能开着拖拉机平地了,又快又好。
随后,他又结合不同地形、土壤以及作物生长规律,相继改良、组装和发明了开沟机、挖沟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农机具。
这些“土机器”中,最让黄林国自豪的发明是切根机。这是黄林国自己发明的实用机械,其貌不扬,但却为他节省了许多劳动力支出。
“我们种葡萄,要把葡萄主根切断,才能长出更多的细毛根,葡萄才长得更好。”黄林国说,切根不能开土,传统做法是人工把洋锹插入地下30厘米,凭经验和感觉去切。
“一排葡萄40米,一个青壮年一天能切完,那就算能干了。”黄林国介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参考松土机,买来了10把菜刀,拿起几块钢材,自己设计了一架“切根机”。这个突发奇想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拖拉机拉动切根机,菜刀从地里一下子划过去,葡萄的主根断得整整齐齐。
如今,通过近15年的摸索钻研,黄林国改良发明出10多套农机具,不仅成本低、实用性广,种地也开始变得轻松、智慧起来。
联合攻关
研发10余套智能山地农机
11月19日清晨七点,江津永兴镇黄庄的万亩梯田,田埂旁,58岁的村民李祖明戴着老花镜,指尖在山地智能耕种机的触摸屏上轻轻一点,农机便循着北斗导航的指引,稳稳驶向坡地,翻土、播种一气呵成。而这一切,离不开重庆文理学院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赵立军的默默付出。
2018年,黑龙江人赵立军因公多次到重庆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其间走访调研重庆多个区县的农机应用情况,发现与黑龙江农机普及相比,重庆农机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山地智能农机实验室,赵立军(右一)正在与研究生讨论技术细节。记者 李雨恒 摄
“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地形,缺少适用的智能农机。”这正好契合了他的研究方向。2019年,赵立军入职重庆文理学院,组建了由他领衔的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丘陵山地的智能农机和农业机器人研发设计与推广应用。
黄庄所在的丘陵山区,曾是农机作业的“禁区”。“地块碎、坡度陡,北方的大型农机一进来就陷车。”转机出现在2021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深耕山地智能农机研发的赵立军团队被引入黄庄。学院迅速整合示范园资源,在黄庄建起专属试验基地。

▲赵立军正在测试智能农机。记者 李雨恒 摄
针对江津的丘陵地形,团队通过多年攻关,研发出铰接式轻量化底盘,搭配多源融合定位技术,让农机的坡度通过能力提升至25度,轨迹偏移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同时,为了让农机更贴合农户需求,赵立军和团队成员跟着李祖明等村民下田,记录他们的耕种习惯,反复调试设备操作界面,把复杂的科研参数转化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操作步骤。
这次成功,让赵立军对智能农机的研发更有信心。后来,团队通过和重庆智慧星光、上海联适、重疆无人机等公司以技术转让、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同开发了丘陵山区水旱通用稻麦联合收割机、山地果园智能喷药机、山地农业无人机等10余款农机,部分农机已成功转化面市,实现销售额近亿元。
“未来,我们会和更多的企业合作,研发更多‘渝’字号农机,让‘铁牛’自由驰骋田野。”赵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