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 我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交出亮眼答卷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31 17:58

在浙江省桐乡市大圣果蔬农场的葡萄园里,阳光透过藤蔓洒在饱满的果实上,种了十几年葡萄的沈金跃笑着聊起今年的收成:“化肥用量只有从前的一半,葡萄却更甜了。”吉林省长春市的玉米田间,粉碎的秸秆正被装车运往养殖场,即将变成牛羊的“营养餐”……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生动画面,共同描绘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的绿色蜕变。

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张,过去“大水大肥”的粗放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在保障供给的同时,用更少资源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答案就藏在绿色发展里。五年来,我国加快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逐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体系,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农业变革,正在每一寸土地上悄然发生。

传统观念中,多一分投入似乎就多一分产出,如今这一思维定势被彻底打破——农业不仅要做“减法”,更要把减法做得越来越精细。

在湖北省孝感市的稻田里,通过“侧深施肥”技术,机械精准地将肥料“喂”到作物根部,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还提升了肥料吸收效率。事实上,湖北化肥用量已连续多年下降,粮食产量却“稳如泰山”,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放眼全国,得益于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技术的大力推广,化肥与农药施用量实现连年“双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4988.2万吨,比2020年减少262.5万吨,下降了5%;种植业农药使用量24.4万吨,比2020年减少了1.5%。与此同时,节水灌溉与种植方式改进也带来显著成效,全国农业用水总量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农田用水总量能“省出”36亿立方米。这些数字证明,中国农业正走出一条高效、集约的新路子。

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样是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一环。秋收过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柏树镇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点排起了长队。“真没想到废旧地膜还能换新膜,既省钱,又环保!”一位前来兑换新地膜的农户说。2024年,我国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5%,农业废弃物正实现从“污染源”到“资源”的华丽转身。

如今,农业农村系统内部建起了一座座无形的“循环工厂”,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2024年,秸秆化身土壤的有机质、清洁能源和优质饲料,综合利用率跃升至88%;畜禽粪污利用率达79.4%,成为果园菜地争抢的“香饽饽”。

这场绿色变革更在山水林田湖草沙间书写生态答卷。“十四五”期间,我国统筹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这些生态工程,为农业系统构筑了更为稳固、更具韧性的生态屏障。

绿色发展的成果,最终呈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贵州生态茶叶制成的抹茶饮品风靡全国;山东烟台生态种植的红富士苹果供不应求……“十四五”期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已超过8.6万个,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正从田间直达餐桌,既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五年来,我国农业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更加鲜明,道路愈加宽广。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