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桩”生出吨粮田 ——看开州区再生稻如何“再生金”
2025-10-31 15:28

▲开州再生稻喜迎丰收。通讯员 张鑫坪 摄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当下,开州区10万亩再生稻示范田里,金穗随风翻涌,收割机往来穿梭,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开州作为重庆市产粮重点区县之一,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超40万亩,产量近20万吨。其中约10万亩蓄留再生稻,年产量近2万吨,多次创下同纬度单产世界纪录。
再生稻,是指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经适宜水肥管理后再次成穗收获的一季水稻。近年来,开州区依托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市科技特派团、开州再生稻试验站及科创示范园等平台,在科学选种、核心技术攻关上发力,同时给予种植户政策扶持,让再生稻亩产稳步提升,书写着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精彩篇章。

▲农机手收割水稻。通讯员 张鑫坪 摄
科学选种,给高产注入“核心力”
“选好一粒种,增产千粒粮。”在再生稻种植领域,科学选种是高产的关键密码。
“再生稻品种选育,就像选运动员一样,要耐力好、爆发力强的。”开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粮油服务站副站长王文华形象地比喻,自2013年起,该区就精心挑选适合本地生态条件,且通过国家审定或重庆市审(认)定、适宜在重庆推广的合法品种,如宜香优2115、渝香优8133、渝香203、宜香优1108、内香8518、C两优0861等。这些品种头季丰产稳产性好、再生力强,头季生育期155天左右、再生季65天左右。
品种选育的“科学范儿”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中和镇再生稻示范田里,农技专家测产发现,宜香优2115再生稻平均亩产达302公斤,高产田更是超过330公斤,亩产位居全市前列。王文华介绍:“我们建立了品种数据库,跟踪各品种在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下的表现,为农户提供‘定制化’选种方案。”
良种先行,成效显著。中和镇白水村八组种粮大户苟绍连深有体会:“我试种了200多亩宜香优2115品种的水稻,分蘖能力强,头季稻收割后稻桩腋芽萌发率达85%以上,这是再生稻高产的关键。今年头季、二季稻谷亩产可观,总产量达到42万斤。”
据统计,开州区已累计筛选推广适宜再生稻品种1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100%。如今,科学选种已成为该区再生稻高产的“核心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水稻收割,机械轰鸣,颗粒归仓。通讯员 向昕 摄
科技赋能,让高产有了“金钥匙”
“每年区镇两级的农技人员都在育苗、栽插、打药、收割等环节全程跟踪指导,让我们种得既安心又省心。”南雅镇种粮大户冯刚种了100多亩再生稻,提起技术帮扶满是感激。
技术支撑贯穿再生稻种植全链条。开州区编制《开州区中稻—再生稻绿色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围绕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等10余个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引。
机械化改造是破解劳动力瓶颈的“利器”。中和镇再生稻示范田里,四台联合收割机协同作业,谷粒通过输送管直接装进运输车。苟绍连的库房里,旋耕机、插秧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从耕整地、工厂化育秧到机收烘干,全程机械化省时省力又省钱。”他算了一笔账:机械化作业每亩节省成本300元,亩均收益超1000元。目前,全区水稻机收率达95%,机损率控制在3%以内。
“3月播种,4月栽插,头季稻生长期155天左右,亩产650公斤。人工收割头季稻后,间隔60多天就能收第二季,两季总生长期220多天,亩产相加超1000公斤。”王文华介绍。
近年来,该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和宜机化改造、新农机与智能化设备推广,以及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再生稻屡创佳绩,多次刷新同纬度单产世界纪录。2021年,该区高产片区再生稻首次实现单季亩产突破600公斤、双季亩总产突破1300公斤,成功达成“一稻双收”与“吨粮田”目标。

▲农民加快收割水稻。通讯员 王晓宇 摄
政策托底,为高产筑牢“压舱石”
“再生稻是‘懒人田’,更是‘金饭碗’!”临江镇种粮大户王胜洪望着自家2000多亩稻田喜笑颜开。其中1000多亩采用“中稻+再生稻”模式,每亩能增收110元,仅此一项就带来11万余元的额外收益。
这份丰收的底气,源自开州区对再生稻持续十年的政策扶持。自2013年起,该区在再生稻核心示范区推出扶持政策:统一免费发放宜香优2115、渝香优8133等高产优质品种,配送再生促芽肥;对抽水抗旱的乡镇按15元/亩给予补助;对再生稻亩产达180公斤及以上的农户,发放80-100元/亩的奖励补贴。王胜洪掰着手指算账:“光去年就领了10万元补贴!”
近年来,该区将再生稻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培育,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打造“开州再生稻”等地域品牌,推进绿色有机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提升综合效益。
“从选种到收割,政府全程保驾护航,我们只管专心种好稻。”王胜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共同心声。
金秋暖阳倾洒,十万亩再生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为种植户带来满盈的希望,也奏响了丰收的欢快乐章。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