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瘠山坡披绿生金 南川水土治理造就千亩“绿色银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冲

2025-10-30 21:14

10月末的晨光里,南川区兴隆镇金花村白茶基地雾气氤氲。茶树间,管理员老陈正带着工人们除草修枝。“你看这片山,5年前人走过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层灰’。”他指着满山翠绿说,自从2020年南川区启动水土治理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是从修路和蓄水开始的。新建的机耕道、排水沟、蓄水池和整治一新的山坪塘,构成了完整的“水利神经网络”。更让老陈自豪的是,茶树间套种的银杏树、桂花树等水土保持林木已蔚然成林,“去年那场暴雨,要搁以前早成泥石流了。可现在,水被稳稳留在山里,茶树一点没受损。”

5年系统治理,让兴隆镇43.67平方公里的土地重焕生机。如今,金花村白茶基地年产值超千万元,像老陈这样的当地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采茶季每天能挣150元,一年下来多收入两三万。”他说。

近年来,南川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3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成功培育了包括兴隆金花白茶基地、河图长坪茶叶基地、河图虎头辣椒基地、大观中江茶叶基地、大观梅花园水保科普园在内的5个各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水保示范基地,这些基地规模化打造了茶叶、辣椒、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2.3万亩,成为南川区靓丽的生态名片。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黎香湖水库的运行管理员李国华。站在修复一新的灌渠旁,他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对比:“以前渠头水流哗哗,到渠尾就细如发丝。为抢水,村民没少闹矛盾。”

今年4月,南川区水利局启动灌区节水改造,对54公里7条骨干渠系进行全面整治。李国华全程参与了施工监督:“我们用新工艺做防渗,优化了渠系布局。现在水流顺畅了,再也不用为末端灌溉发愁了。”

数据显示,改造后渠道渗漏率下降31.4%,亩均灌溉用水量从313立方米降至302立方米。更让沿线农户高兴的是,灌区恢复灌溉面积0.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8万亩,这意味着灌溉水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块农田。

水利改变的不只是田地,还有人的生活。在楠竹山镇锅厂村,水库移民胡晓林正在智慧大棚里查看车厘子长势。轻点手机,喷灌系统随即启动,水雾均匀洒向果树。

“以前露天种植真是看天吃饭。”胡晓林感慨道,“开花怕雨,结果怕冻,高温天还得半夜起来浇水。”去年在移民项目扶持下,基地建起智慧大棚,现在浇水施肥全靠手机操控。“去年霜冻,别家果子都裂了,我家的完好无损。”

区水土保持站站长刘芮绯介绍,近年来,南川区已实施3个重大治理项目,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平方公里,培育了5个特色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受益企业年均增收2000余万元,带动千余人就业,水土保持率提升1.34个百分点。

从贫瘠山坡披绿到渠水畅流,再到智慧种植,这些变化正悄然改变着南川农民的生活。站在修复后的灌渠边,李国华望着潺潺流水说:“现在守着这汪清水,心里特别踏实。”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