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种类较禁捕前增加67种——母亲河如何再现鱼翔浅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2025-10-21 23:20

日前,长江禁渔执法监管现场推进会在渝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5年来,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长江干流(重庆段)鱼类资源量呈上升趋势,鱼类种类较禁捕前增加67种,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明显增加,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2个等级。

母亲河如何再现鱼翔浅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捕鱼人变成长江鱼类的保护者、宣传者

10月20日上午9时许,龙溪河垫江高安段,江风凛冽。

“天空下着大雨,还有人出来钓鱼啊?”记者问。

“不论天晴落雨,一点也不影响钓鱼。”站在船舷,李代国一边回答,一边紧盯江岸的一举一动,“总体来说,这几年非法垂钓的少了,但巡江的任务一点不敢放松。”

自从2021年4月,李代国领回15.5万元补偿金后,他便正式退捕。退捕上岸没多久,他就成为垫江清漂队的一员,除清扫江面上的垃圾外,还要协助护渔队参与龙溪河垫江段的巡河工作。

李代国家住垫江高安镇龙溪河畔,打小就在渔船上长大。捕鱼的手艺从爷爷手中一路传下来。“那时候,汇入长江的龙溪河又清又亮,鱼多得很,什么稀奇品种都有。”靠着龙溪河的鱼,李代国成了家,养育了两个孩子。

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龙溪河两岸的场镇越修越大,居民越来越多,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沿河还修了电站、造纸厂、化肥厂、养殖场。河水越来越脏,越来越臭,再后来变成褐色,泛着泡沫。加之过度捕捞,龙溪河里的鱼越来越少。虽然李代国还在捕鱼,但“十网九空”。眼瞅着朝夕相处的龙溪河一天天臭下去,李代国心里不是滋味。

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快推进,龙溪河沿岸厂矿大量被关停,城镇污水厂、垃圾厂也运转起来。2018年,重庆启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龙溪河被作为重点纳入,当地专门组织机构统筹流域清漂、巡河和水生资源管护。

龙溪河的水质渐渐改善,鱼儿慢慢回来了,河上的渔船又轰鸣起来。李代国又早出晚归,往来于河上捕鱼。但好景不长,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及渔民退捕转产政策的实施,龙溪河边靠河吃河的渔民面临“洗脚上岸”。

“我已经58岁了,不捕鱼还能干啥?”李代国满脸不情愿。“你熟悉河道,干活实在,可以上岸不离河嘛!到清漂巡河队去,一样有收入。”经过一番考察,李代国成为了一名清漂队员。

如今,像李代国一样,全市有数千名捕鱼人变成了护渔人,成为长江鱼类的保护者、宣传者。

“千里眼”让非法捕鱼无处遁形

“我是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石马河玉带山江段,发现有钓鱼爱好者在钓鱼,请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去巡查。”

▲执法队员在江北巡查非法垂钓行为。记者 赵伟平 摄

10月19日中午11:43:07,接到指挥中心发来的预警提示后,石马河禁捕巡护工作站小组长朱渝川随即带上“帮手”——小型红外无人机,走向江边。

打开无人机机翼,启动飞行遥控器开关……小型红外无人机立马悬空而起,朝江对岸的钓鱼爱好者驶去。数十秒钟后,无人机便来到钓鱼爱好者的上空进行现场取证,朱渝川通过无人机传回的视频发现,该名钓鱼爱好者存在多竿非法垂钓行为。待证据收集完毕后,他和同事立即朝事发现场赶去。经过一番劝导教育,一起非法垂钓的案子得到及时处置。

从接到预警提示到完成巡查处置,整个过程仅用了10多分钟。执法效率提高的背后,得益于我市开发的“长江治渔”数字化应用平台。利用这套系统,执法人员不再依靠蹲守发现线索,而是通过摄像头实现24小时视频取证、主动报警,然后根据报警信息迅速到现场核查、处置。

“这套处置系统,有力提高了重点水域禁捕禁渔的监管力度和效率。”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集视频监控、AI智能识别、预警推送、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主要由前端监控、视频AI算法、业务软件平台3部分组成。

其中,前端监控主要指摄像头。该摄像头具备红外夜视、光学透雾、激光补光、自动雨刮、自动巡航等功能,无论白天、晚上还是晴天、雨天、雾天,都可以对江面及岸线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另一方面,摄像头依托AI图像识别算法模块,可以自动识别和主动预警,识别准确率高达99%。

“当摄像头抓取到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后,后台会自动派单给负责相应河段的网格员。”该负责人介绍,网格员手机上会接收到时间、地点、事件类型等信息,并且还附有一段10秒钟的取证视频。如果网格员5分钟内没有响应,就会接到提示电话。如果10分钟内仍没有响应,系统就会将信息发送给上一级网格员,使渔政违法行为及时得到处置。

▲开展联合执法,打击非法捕鱼行为。记者 赵伟平 摄

“有了这些数智化、智能化的‘帮手’,如今,渔业执法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依托“长江治渔”数字化应用平台,我市已建成1200多个摄像头,覆盖了南岸、九龙坡、万州、武隆、巫山等30多个区县,使全市非法捕捞案件大幅降低。

胭脂鱼从濒临灭绝到年繁育500万尾鱼苗

眼下,虽不是胭脂鱼的繁育季节,但在万州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记者看到,整齐排列的内塘里,三五成群的胭脂鱼种鱼在池塘里欢腾游弋,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的体色格外艳丽,仿佛涂了一层胭脂。

▲胭脂鱼。记者 赵伟平 摄

“它们是所里最早获取的一批胭脂鱼的子孙后代,目前有100来尾进入成年期。”水产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说,这些年,水产所进行胭脂鱼人工繁殖的卵粒和精液,全部来自这批亲本。“为了保证它们的健康生长,我们不敢有半点大意,一大早,‘鱼爸爸’便对暂养池的水花挨个‘查房’”。

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起,水产所在全国最早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育,经过50多年的沉淀,现在每年能人工繁育500万尾胭脂鱼鱼苗,用于增殖放流。

从濒临灭绝到年繁育500万尾鱼苗,这条路并非一蹴而就。

“主要在于生长周期太长。”王飞介绍说,胭脂鱼一般在5至6年进入性成熟期,若要产卵量高,且产卵畸形率低,一般需要生长11至12年。

为了选育一批生长速度快、体型优美、身体健壮的后备亲本,每年底水产所都会联合甘宁基地、大周基地对鱼苗进行“选美”。

如何“选美”?水产所会选择10万余条1两多的鱼苗到甘宁基地暂养;3年后,按照百分之一的标准,挑选1000余条成鱼到大周基地野外驯养;等到成鱼达到性成熟期后,再按照百分之一进行“选美”,挑选10余条达到亲本标准的成鱼,回到水产所进行内塘的特殊化养殖。

“万里挑一,选出来的每个都是‘帅哥’‘美女’。”不仅如此,到了内塘特殊化养殖,胭脂鱼也从过去几十尾鱼的“集体宿舍”换成10尾鱼的“大别墅”。同时,每天还有定制化的高档“伙食”,7元一斤的饲料比普通大米还贵一倍左右。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胭脂鱼的繁育水平,“鱼爸爸”还会使用体内鱼类金属线码标记,对胭脂鱼亲本进行身份识别,构建起胭脂鱼的家族图谱。

记者看到,如今用专用仪器在鱼体上轻轻一扫,便可读取该尾鱼的身份信息(年龄、性别、繁殖情况),实现了亲本的精细化培育与智能化管理,为生产出最优质的胭脂鱼后代,提供强有力的“芯片”支撑。

王飞笑着说,再等3至4年,后备胭脂鱼亲本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到时候水产所能继续为增殖放流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品质鱼苗,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安全打下基础。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