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快递车开进村 直播货卖全国——重庆“邮运通”探索打通乡村“双向通道”
2025-10-21 19:42
核心提示
日前,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强调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邮政、快递等企业市场化合作,以共同配送模式发展农村物流。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点散、线长、面广,快递单件成本高、业务量不稳定。如何破解难题,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寄递需求?
▲垫江,行驶在乡村小道上的“邮运通”车辆。(受访者供图)
2024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邮运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同年7月2日,重庆“邮运通”在巫山机场正式启动,这项由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改革实践拉开大幕。
15个月过去,记者深入一线,探寻这场始于快递、却又超越快递的变革,如何打通农产品出村与工业品进村的“双向通道”。
9月,奉节38万亩脐橙树,已是青果满枝。
在奉节县兴隆镇邮运通共配中心,负责人李勇想起上半年脐橙成熟的火热场景,依然心潮澎湃:
田间,机器狗背着新采摘的脐橙“哒哒”穿梭;空中,无人机驮着刚装筐的脐橙“嗡嗡”来往;货架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包裹塞得满满当当,发往五湖四海的快递码得整整齐齐。
这还是从前那个需要果农凌晨摸黑摘果,再走山路、挤渡船,才能将新鲜脐橙担到集镇甚至县城叫卖的小山村吗?
这还是从前那个收发快递需要“凑够一批”,再折腾半天到镇上、城里,才能实现寄递的小山村吗?
▲9月23日,奉节县兴隆镇“邮运通”工作人员指导老人取快递。通讯员 贺元河 摄/视觉重庆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勇,看着眼前的家乡,竟有了几分陌生。
29岁的李勇,在快递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奉节,成了韵达快递的一名承包商,一头扎进了农村快递领域。
脐橙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往年脐橙上市季,是李勇最忙碌的时候:凌晨三四点起床,过秤、装箱、打包……所有流程必须在上午完成,以确保脐橙能当天发出。
从小山村零星种植的小果子,到成为种植面积达38万亩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奉节脐橙靠的是酸甜适中的口感和细嫩化渣的肉质。
▲行驶在乡村小道上的“邮运通”车辆。受访者供图
但这份品质需要与时间赛跑,晚送达一天,口感就要打折扣。随着奉节脐橙声名鹊起,拓展全国消费市场成为大势所趋,对运输时间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然而,由于农村快递业务量小、运输耗时长,成本远高于城区,大多快递企业不愿进村入社,顶多是将快递包裹寄递到镇上,而且往往是“凑够一批”才投递,对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都造成了阻碍。
垫江县大石乡花寨村村民徐之军对此深有感受:“网购商品选择多价格也便宜,但过去等快递到我们手里,往往都是下单一周以后了,基本上已经过了退换时限。”
▲9月24日,垫江县大石乡,快递员兼客运班车司机王勇将快递送货上门。记者 颜安 摄
花寨村与丰都县许明寺镇理明村及忠县双桂镇龙桥村相邻,区位上属于垫江边缘,却一直叫“中心场”。“说是中心,离乡场还有8公里呢!”徐之军哭笑不得。对需要肩挑背扛的村民来说,8公里距离足以浇灭网购热情,也挡住了农产品出村的路。
优质农产品如何跨越障碍,从田间地头顺畅出村,走向广阔市场?农村群众的网购消费需求如何释放?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呼之欲出。
去年5月,《推进“邮运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在“邮运通”机制下,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等领域的壁垒被打破,实现运行机制、基础设施、运输线路、运营信息等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统筹利用,让农产品出村和工业品进村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真正“四流合一”。
奉节,成为全市首批17个试点区县之一。在县交委和市邮政管理局一分局(负责奉节、万州等渝东北地区)的引导下,中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共同成立“入驿达”第三方平台公司,共拣共配快递包裹,并招募合伙人,在乡镇建设共配中心和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点。零散订单由此被整合,效率提升,成本下降。
▲奉节县共配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处理全县的快递。通讯员 贺元河 摄
改革的成效立竿见影:去年,奉节农村地区快递业务量累计达436万件,同比增长71%,农村平均运输时效缩短到1天,县内邮件快件实现当日送达。
李勇成为了“入驿达”的一名合伙人——去年10月12日,他负责的兴隆镇邮运通共配服务中心正式营业,并迅速成为场镇上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上午九、十点和下午三、四点最热闹,买菜和接孩子放学的群众都要顺便来拿包裹或寄件。”他说,腊肉、水果、板栗、药材等过去难以寄递的土特产,如今都搭上了邮政的“顺风车”,顺利出村。
▲奉节县兴隆镇桂花村的村民正在寄快递。通讯员 贺元河 摄
同样的热闹,也出现在大足区龙水镇高坡村。
9月25日晚7点半,高坡村党委书记、村综合便民服务站站长朱天友,在名为“摩托书记”的直播间里卖力吆喝,把村民的土鸡蛋、折耳根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另一边,村干部忙着给村民送来的藠头、竹编工艺品等土特产归档、记录。
54岁的朱天友搞直播的想法由来已久,直到“邮运通”在村里落地,他的想法才得以实现。今年3月2日,他开启了第一场直播,“刚开始讲政策,3月底折耳根出来后我们立马挂上了链接。”他笑道,直播间成了展销厅,从老百姓手上以10元/公斤收来的折耳根,以15.9元包邮的价格卖出了1000多单,村民乐得纷纷把鸡蛋、藠头、土洋芋、玉米往村委会送。
▲“邮运通”送货入户。受访者供图
“以前,高坡村的土特产从未走出龙水镇。现在售往全国不说,邻镇的樱桃、菌子都成了直播间的常客。”朱天友感慨,有了“邮运通”,村民卖货更容易,办事更方便,收入更稳定。
农特山货一刻不停飞向天南海北的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业品也源源不断地涌进重庆的偏远乡村。
9月23日下午3点过,奉节县兴隆镇桂花村便民综合服务网点,55岁的村民饶友维熟练地扫码取件——一个9.9元买的喇叭。“这东西是我卖梨子的必需品,镇上买不到,过去还得为买它专门跑趟县城,费钱又费事。”他说,现在好了,快递直接送到村口。
同一时间,巴南区莲花街道大中村中坝岛上空,一架满载村民快递的无人机呼啸飞过。中坝岛是长江巴南段的江心岛,住着3000多名居民。过去,岛上的邮件、快递要靠“汽车+渡船”运输,每趟往返得3个多小时;如今无人机邮路开通,每次能装100公斤物品,全程往返时间缩短到45分钟以内。
▲行驶在山间的“邮运通”货车。受访者供图
“‘邮运通’像一根纽带。”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邮运通”不是一条简单的物流线路,而是把政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普惠金融等“打包”送到村民家门口的便民通道,是让分散的农户对接大市场的产业桥梁,更是让乡村与城市贴得更近的纽带。
公开数据显示,自2024年7月“邮运通”工作启动至今年6月,重庆农产品邮政寄递量达2.39亿件,带动实现销售额16.8亿元。
“最初一公里”不再卡壳,“最后一公里”愈发顺畅——乡村,正在蝶变。
然而,前行之路仍然充满荆棘,首先遇到的便是成本博弈。
“从重庆中心城区发到奉节的普通快递,总部给的运费是每件9角钱。”李勇介绍,从主城到县城的干线运输约占6角钱,从县城到村社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仅占3角钱。“行业‘内卷’太厉害了。”他坦言。
▲在垫江县寄递物流共配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将快递包裹打包装车。受访者供图
如何降本增效?
去年,“入驿达”公司花费300多万元购置了20多台新能源货车——企业运营的思路很清晰:用电动车代替燃油车,每单可以省1角钱。按奉节2024年农村快递业务量436万件计算,可节省40多万元。而且随着寄递量逐年增长,“省钱”效果会更明显。
▲客货邮是“邮运通”探索节本降费的一种模式。受访者供图
垫江则探索出“客货邮融合”的降本模式。
56岁的大石乡花寨村村民王勇是一名客运车司机,每天送村民往返于乡场与村社之间,“但只有逢二五八赶场天才能坐满”。
几年前,王勇就顺道帮村民捎些包裹回来,这成为客货邮融合的雏形。“邮运通”进驻大石乡后,乡邮政所所长李豪发现这个模式可节省一人一车,便沿用了下来。如今这一模式已经在垫江乃至全市推广开来——今年1至8月,全市邮政企业与交通运输企业通过以客带货、运输外包、场地综合利用等方式,累计运输、处理邮件约1001.5万件,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约180.83万元。
▲9月23日,奉节县兴隆镇“邮运通”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收到的快递。 通讯员 贺元河 摄
另一个挑战,是网点服务的“冷热不均”。
尽管只开业了一年,但李勇已深感700平方米的网点不够用了。每年夏天,兴隆镇常住人口加上游客超4万人,每天快递单量能突破8000单,包裹常常堆到门口的马路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奉节云雾乡网点每天快递单量仅有120余件,按前文提到的“每单3角钱运费”计算,网点日收入仅36元,生存压力巨大。
目前,我市已建成乡镇邮政快递服务网点2919个,覆盖率没问题,但如何优化网点布局、平衡“冷热”网点资源,仍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谋划的课题。
即便是不愁订单的李勇,也在规划扩大门面时,打算把隔壁的小超市纳入“麾下”,他深知:搞多种经营,吸引人流,城乡物流这条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送到家,更要送对路
随着快递进村提速,“动动手指、货物上门”不再是城市居民的专属。但在这股消费浪潮中,一些新现象悄然浮现,值得深思。
“现在村民确实敢买东西了,可有时买的东西,实在让人看不懂。”一位乡镇邮政所所长道出了他的“新烦恼”,“一次,我们就派送了一根号称‘宿舍神器’的折叠单杠。还有一次,一位老乡花了好几十块,网购了一盆在重庆气候下根本养不活的北欧植物。”
“买得多,退单也多,看似快递车装得满,可这样的需求真能持续吗?”他满是焦虑。
帮村民捎货的王勇,自己也成了网购“达人”,但他坦言最初几个月“踩了不少坑”:“看直播里的东西新鲜又便宜,就忍不住买,家里堆了一堆用不上的。”他指着一个没拆封的“厨房切菜神器”说,“当时图新鲜,结果用起来还没家里的菜刀顺手。”
▲垫江县白家镇,邮政工作人员与农户协作,在南瓜堆旁封装货物,助力农产品外销。受访者供图
这些看似琐碎的案例,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一旦释放,往往缺乏明确方向。
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为“补偿性消费”——过去“购物难”的村民,接触到丰富的线上世界后,很容易在营销话术和低价策略下,进行非理性的尝试性购买。他们释放了消费需求,却还没完全养成与之匹配的辨别能力和理性消费观念。
快递进村给了村民更多选择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需要见识和信息的支撑。就像大足区高坡村的“摩托书记”朱天友,通过直播引导村民卖土特产,是“引导需求”的正面典型;那么在工业品进村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的“引导”?
这无疑给行业部门提出了下一阶段的课题:在把海量商品送进村的同时,如何把科学的消费观念、实用的选购知识,甚至把本地的特色服务也“配送”到村民身边?或许,共配中心在分发包裹时,可以附上简单的消费提示;或许,村级服务站可以成为健康消费观的宣传站。
当“送得到”的硬件使命初步完成,“送得好”的软件升级,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必修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