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沟到拍鸟胜地 南川庙坝村用“一条路”实现产业转型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冲

2025-10-09 23:21

10月7日,清晨五点半,南川区庙坝村峡谷口的农家院坝里已经架起了十多台相机。来自广东的摄影爱好者裹紧冲锋衣,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的密林。与此同时,村里的黄连基地,几位村民正把刚采收的黄连装上三轮车,发动机的“突突”声与快门声此起彼伏,构成了这个高山村落特有的清晨交响曲。

庙坝村大部分区域位于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海拔高,山势陡。大山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也曾经因为一条路,把它牢牢锁在深山里。

“以前出山赶集,摩托车轮子陷进泥坑是常事,人得下来推着车走。”一位村民回忆道。那时,一条不足3米宽的泥巴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去镇上要走三个半小时。

改变要从2018年说起。村里在这一年争取到资金,将那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土路铺成了5公里的沥青路。

▲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庙坝村村民出行更便利,也带动了产业更红火。山王坪镇供图

有了公路,村里开始有了新变化——一次,村民梁大文在劳作时,一位外来的摄影爱好者拿着照片问他是否认识图中的鸟,说这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梁大文一看就乐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野鸡’嘛!”在他的指引下,这位爱好者成功拍到了清晰的红腹锦鸡。照片发布到网上后,在摄影圈内引发了关注。

一传十,十传百,庙坝村有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甚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个藏于深山的村落,逐渐在观鸟和摄影圈子里有了名气。

来找鸟的人多了,原本5.5米宽的公路又开始“不够用了”。游客抱怨路窄弯急容易晕车;村民也发现,过不了39座以上旅游大巴,限制了客源。在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到了资金,将道路拓宽至7.5米。去年6月,这条新的旅游公路正式通车,为村子引来了更多游客。

梁大文是最早嗅到商机的人。他原本是护林员,见拍鸟的人背着沉重设备却难找食宿,便把自家老房改造成了“拍鸟驿站”。因为他熟悉地形和鸟类习性,能帮客人找到最佳机位,驿站口碑越来越好。如今,他的小院成了摄影爱好者的交流据点,旺季时常一房难求。

道路的改善,不仅带来了观鸟的人流,也盘活了山里的传统产业。在庙坝村,另一条“产业路”直接修到了黄连地里。这里气候凉爽湿润,非常适合黄连生长。但过去山路狭窄,采摘全靠人背肩扛,效率极低。

前两年,村里筹措资金,修了一条2.5公里长的“黄连便民路”。路通之后,三轮车能直接开到地头,采收效率大大提高。

在村里产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庙坝村的黄连形成了从种苗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还建起了烘干房和包装车间。原本“养在深闺”的庙坝黄连,如今走进了大城市的药店和超市。

与此同时,村里的五倍子蜂蜜、方竹笋,也借着交通的便利,走出了大山,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黄连苦,蜂蜜甜;日子苦尽,甜就来。”这句村民常说的话,道出了生活的变迁。

夜幕降临,新装的路灯沿山势点亮。一条条产业路,正成为庙坝村的致富动脉,不仅带来了观鸟的客人,运出了地里的黄连,更连接着村民们关于生态研学、关于更好日子的新盼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