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更浓郁 乡土更青春——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2025-09-22 20:1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9月23日秋分,亿万农民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放眼巴渝沃野,处处是动人色彩——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太原镇区阳村,村民们正在文艺展演活动中表演,共庆丰收。 特约摄影 赵勇
这是巴渝儿女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农民的崇高礼赞。透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全市“三农”工作的累累硕果——
夏粮“五连增”,夏油“十八连增”,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总产值达2552.2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
▲垫江县新民镇恬园山庄,工人在晾晒水稻(无人机照片)。特约摄影 龚长浩
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守住“两条底线”,迭代实施“四千行动”,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格局,扎实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巴渝儿女以汗水浇灌出的丰收硕果,以智慧孕育出的田园风貌,为推动全市“三农”工作跑出加速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增效益——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丰收的底气在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的稳产增产。
▲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收获的竹稻被装上货车。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刚收完水稻的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党支部书记刘本晏来不及休息,趁着晴好天气,这几天他便组织村民急着栽种秋马铃薯:“田块整治后,‘大铁牛’运转自如,效率提高的同时,一亩地的产量还能增加一二百斤。”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面对今年前期春旱、病虫害频发叠发重发、暴雨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我们以“四良”为抓手,加快“巴渝粮仓”建设。实现了夏粮“五连增”、夏油“十八连增”,大面积单产提升2公斤以上,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南川区东城街道三秀社区,收割机在稻田轰鸣,村民忙着装袋,不远处高铁呼啸而过,一幅现代农业丰收美景呈现在眼前。通讯员 胡波 摄
而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牵引带动下,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国庆中秋临近,涪陵榨菜集团内一派繁忙:厂区内,工人忙着将榨菜装车;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生产,工人们低头忙碌,手上活儿一直没停过……
▲涪陵榨菜集团白鹤梁榨菜厂,工人在检查榨菜脱盐处理情况。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这里生产的都是最近卖得很火的脆口榨菜。为满足节日市场供应,工人实行两班倒,每天要生产加工100多吨榨菜。”涪陵榨菜集团总经理赵平说,每年春节前后及重大节假日,都是榨菜生产销售的旺季,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数据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为推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并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作为3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之一强力推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同时,今年1月,我市聚焦粮油、肉蛋奶等产业,重点打造8大“爆品”,经过培育,力争实现单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引领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村,村民赖明星的脆李园迎来丰收。记者 万难 摄
数据显示,我市先后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10个、13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品类第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上云、上市,总产值达2552.2亿元。
▲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新农人正在收割现场,直播宣传专用“米粉稻”丰收。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农村增活力——
一大批“村字头”文体活动轮番举行
初秋,漫步在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整洁的硬化路蜿蜒延伸,路旁一幢幢草黄色的小楼排列有序,屋外环绕着一丛丛色彩缤纷的花草,呈现出一派清新祥和的山村风貌。
近年来,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统筹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使农村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实现整洁有序,一批具有“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巴渝和美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合川区隆兴镇万亩油橄榄种植基地,村民在表演农具舞台秀。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年来,一大批“村字头”文体活动轮番举行。
今年4月,大地流彩・北碚区第三届巴渝和美乡村篮球比赛(村BA)拉开帷幕,当地静观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等15支队伍参赛。新农人、退伍军人、村干部、学生一起为村民奉上了近两个月的精彩比赛,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饱了眼福,比赛还带动当地“土特产”出圈,增加了销量。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腴地乡,村民在参与“捉猪逮羊”趣味农事竞赛活动。特约摄影 邱洪斌
9月20日,重庆市第二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决赛在万州区古红桔产业基地举行。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的村民带来了一支充满了土家风情的村歌——《醉美恒合》。村民们身着精美的土家族服饰,轻歌曼舞,不仅展示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还展示了恒合的美丽风光。
▲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的村民带来村歌《醉美恒合》。通讯员 付作侨 摄
近年来,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我市乡村文体活动越来越丰富,从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到“村歌”大赛、从广场舞大赛到戏曲曲艺大赛,一道道文化“大餐”让农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城口县修齐镇东河村,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联赛首场比赛现场。记者 尹诗语 摄
与此同时,我市聚焦聚力“促善治”,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乡村基础不断夯实。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新实践,创新推行“三事分流”、院落微治理等治理方式,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115个,农村治安稳定向好。
▲江津区支坪镇真武场社区龙门山居农村聚居点。记者 齐岚森 摄
同时,常态化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活动,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农村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整治,巴渝乡村的民风更淳、风气更正,让巴渝和美乡村既有颜值更添气质。
农民增收入——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是农民增收的瓶颈,如何破题?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去年我市通过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等措施,努力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蓝天白云与湖畔碧波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崭新的巴渝和美乡村新画卷。特约摄影 秦廷富
家住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人民村的张永成没想到,他没花一分钱,自己的老房子就改造成了民宿,而且自己也住进了民宿——2023年,他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租给火锅店负责人李国铖,打造集“花园火锅+乡村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张永成将获得8年共10多万元的租金,还在新房里拥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
与张永成不同,今年3月,家住巫溪县文峰镇长兴村的村民姚中庆在村干部的推荐下,与当地一家布鞋企业签订合同,成为了一名带货主播,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
▲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睿智种养殖合作社水果基地,村民通过网络直播销售红心猕猴桃。特约摄影 杨敏
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市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财产账。首先是大力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账。其次是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作坊、民宿经济等家庭经营增收项目。其中特色产业已覆盖90%以上农村居民。
——就业账。最后是不断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多措并举帮助农民工返乡就业、就近就业。同时,加大以工代赈支持力度,新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劳务品牌,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工就业规模保持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45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由上年同期的2.41:1下降为2.37:1。
号角已全面吹响,巴渝大地的乡村振兴建设正迸发着勃勃生机,一幅幅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振兴画卷正铺展开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