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墒增收到绿色循环——宁夏固原地膜“变身”记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9-20 08:38

▲在宁夏金曜塑业有限公司地膜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打包地膜。

覆膜种植,在宁夏西海固干旱地域,成为定植保墒的有效措施。当地年平均降雨量不到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正是为了在这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留住宝贵的水分、提升地温,确保作物能够成活与生长,地膜覆盖技术便应运而生。然而,随着地膜大面积推广,“白色污染”也逐渐成为困扰农田的环保难题。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宁夏固原市用多年的探索给出了答案。

地膜之变

从保墒到污染再到回收

地膜,一种聚乙烯材质的PE薄膜,覆盖于田地可提高土壤温度、保持水分、防治病虫害。20世纪70年代,固原市彭阳县红茹河流域首次试验覆膜种植。80年代起,地膜在玉米、小麦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成为干旱区农业的“革命性工具”。

随着覆膜种植面积扩大,废旧农膜被随意丢弃引发的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及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清除废旧农膜,成为彭阳县农村环境治理的“痛点”。

2004年,邓世平看到村民饱受“白色污染”的困扰,四下打听解决方法的同时嗅到了商机,便回乡建厂。创业之初,邓世平花费40万元采购的设备并非专用废旧农膜加工机器,导致生产受阻。但他并未气馁,辗转宁夏吴忠及内蒙古、甘肃、陕西、山东等地寻求技术支援,最终从山东请来技术人员改造设备。经过晾晒、粉碎、漂洗、甩干、挤出、切粒等工序,废旧农膜成功转化为聚乙烯高压塑料颗粒,实现“变废为宝”。

从此,彭阳有了第一家真正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于是,邓世平以每公斤0.8元的价格大量收购废旧农膜,周边农民的废旧农膜处理难题得到解决。虽然那时候运输条件有限,农民用驴套板车运送,但大家也愿意跑大半天的路程把废旧农膜送来回收。

据农技人员介绍,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属于环保项目,会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继“第一家”后,彭阳县陆续建起8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但由于环保要求不达标,最后分南北区域保留了2家加工企业。邓世平的企业因连年更新设施,并配套了环保设备而成为其中之一,回收数量逐年增加,他获得的利润也连年增长。

如今,彭阳县覆膜农作物种植面积以每年50万亩的保有量稳步发展。政府加大力度鼓励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收购废旧农膜有了每吨800元的补贴,并在重点乡镇建立了30个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兑换收购网点。

从污染源到再生资源,彭阳县用二十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绿色之路。

回收新招

以旧换新有奖励

今年,固原市临近县的甘城乡推出“以膜换鸡”活动,村民们用废旧地膜兑换鸡苗,既清理了农田污染,又发展了庭院经济。甘城村村民王玲霞和邻居结伴而来,她带来了足足15公斤地膜。“平时这些地膜堆在地里没法处理,烧了污染空气,埋了又影响庄稼。现在政府回收,还能换鸡苗,真是好事!”王玲霞笑着说。她顺利兑换了15只鸡苗,并现场签订了承诺书,保证自家田地及房前屋后不再残留废旧地膜。

在临近县带动下,固原市也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和作物种类制定残膜回收方案,并专门设立残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扶持残膜回收利用。各地积极探索“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农用残膜回收利用。

甘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马向东介绍,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甘城乡政府成立了农用残膜督察组,对各村田间地头和农户房前屋后进行巡查。如发现仍有残膜遗留或弄虚作假行为,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推动农村环境改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马向东表示。

技术创新

厚膜推广与机械回收

近年来,固原市持续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在残膜治理方面不仅创新政策机制,也积极引入技术手段。在今年的春耕备耕期间,原州区农机中心积极协调地膜生产企业第一时间进行配送,陆续向各乡镇农户发放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去年用的是加厚高强度地膜,铺在田里风刮不跑、雨冲不破,保温、保湿效果好,除草快,秋后回收也能轻松扯下来。”在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村民马小军登记领取地膜时说。传统地膜因厚度不足易老化破损,导致重复覆膜成本高、回收难度大,而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抗拉伸、耐候性强、使用寿命长,可有效减少因破损导致的土壤污染问题,同时提升保墒、保温性能,帮助农户节约覆膜成本。

此外,原州区鼓励农户抢抓土壤解冻期,开展残膜回收。今年该区投入新型残膜回收机50余台,采用“机械+人工”方式,加强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在头营镇南屯村,残膜回收机沿田垄匀速作业,通过旋转耙齿精准抓取地表残膜,经传送带筛除泥土杂质后自动卷压。在机械无法作业的地块,村民再手动捡拾残膜,最大限度降低农田“白色污染”。农户以每公斤0.6元的价格将残膜就近交给农用残膜回收标准化示范点,企业将残膜加工为再生塑料制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原州区已建设残膜回收网点26家,扶持改建残膜加工企业3家,“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站点回收+集中拉运”的运营机制已覆盖到各乡镇。

固原市还主动探索残膜回收新兴技术,创新地膜覆盖暨残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推广方法,稳定残膜回收利用渠道,提升现有残膜加工企业生产效益,引进研发利用农用地膜新产品暨残膜颗粒再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农用残膜颗粒延伸产品。同时加快主要农作物地膜覆盖模式机械化回收残膜技术突破,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的普及应用。

目前,全市共回收残膜4万吨,加工塑料颗粒8000吨。地膜从增产的“保障”到绿色的“负担”,又从污染的“源头”再生为资源的“循环”,这片曾经被白色困扰的土地,正用实践书写着“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的生态答卷。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 刘冲   审核: 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