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以“四良”融合为抓手,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
2025-09-19 11:37
9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就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回答记者提问。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回答记者提问。记者 尹诗语 摄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国之大者”,更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基本底线”。近年来,我市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为抓手,扎实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建好良田方面,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改造后的农田可增产10%以上,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有效保障了粮食产能的稳定。
育好良种方面,我市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筛选培育了“渝优”系列水稻、“庆油”系列油菜、“渝单”系列玉米等一批高产高质良种。水稻、油菜、玉米总产量分别比“十三五”增加0.6亿斤、2.0亿斤、2.3亿斤。
用好良机方面,我市以减轻农户购机负担为目标,加大农机购置和报废补贴力度,“十四五”期间,补贴资金3.7亿元。通过推广适合丘陵山地作业的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机具,缩短了农民的作业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例如,在水稻收获季节,一台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稻田50亩,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生产成本亩均节约了200元。
推广良法方面,我市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为重点,示范推广种粮新技术新模式。比如,玉米的合理密植、再生稻的蓄留技术等,可有效提升粮食的单产;稻虾、稻鱼种养模式可实现“一田双收”,“水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可实现“一种两收”,“马铃薯+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可实现“一地多收”。
同时,围绕重要农时,我们开展“春耕服务100天”“夺秋粮丰收奋战100天”“秋收秋种服务100天”3个“百日攻坚”,以及防病虫灾害为主的“虫口夺粮”和防气象灾害的“龙口夺粮”行动,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种粮效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