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超680万监测对象消除风险: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8-06 10:36

扶上马,送一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广大脱贫地区的脱贫成效巩固得怎样,乡村全面振兴衔接推进得如何?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近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紧扣精准提高政策效能

脱贫群众始终是中央的牵挂。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过渡期关键在于巩固重点群体收入水平、巩固重点区域发展势头、巩固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巩固并转化脱贫攻坚时期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帮扶政策。要调整优化微观政策,提高帮扶政策效能。

农业农村部帮扶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过渡期以来,各地持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开放“绿色通道”,对出现突发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先落实帮扶再补充手续,累计8万多人享受帮扶措施。

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如今,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2个至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分类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近四分之三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强就业务工技能培训,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发挥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作用。专家表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要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培训服务的针对性,让培训与就业更好挂钩,同时促进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让更多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

保障脱贫群众加快发展

5年过渡期探索形成了一套防止返贫的理论机制和方式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长全认为,通过加强要素投入,弥补脱贫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短板,有利于提升脱贫群众发展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财政方面,多渠道强化投入保障,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规模从2021年的1565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770亿元。资金投向上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重点地区。

金融方面,过渡期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超3900亿元,支持900多万脱贫户发展生产经营项目;脱贫地区各项贷款累计发放27.2万亿元,农业保险累计为脱贫地区提供风险保障6.02万亿元、累计赔付917.6亿元。

有了要素保障,脱贫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522元,脱贫家庭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稳步推进,“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扶志扶智提升内生动力

脱贫群众既是精准帮扶的对象,也是致富发展的主体。只有最大限度增强脱贫群众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幸福里”社区,为群众搭起就业幸福路。为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云南省永仁县在莲池乡查利么村首创“幸福里”社区,搭建劳务用工平台,打造企业招工和群众就业的“直通车”。目前,该县已建成可容纳3000余人务工就业的“幸福里”社区,为企业提供用工27.84万人次。云南省推行“幸福里”社区模式,建成社区就业生态圈92个,带动500余万人次务工就业,让群众可以就地就近务工增收。

“一技带千家”,乡村工匠创新致富路。广西柚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伯杨通过“非遗工坊+农户”的方式,构建全产业链工匠培育模式,实现年产值约3000万元,直接带动2200人转移就业,年人均增收6万元以上。目前,全国已认定273名乡村工匠名师,培育乡村工匠13万余人,帮助230万人掌握工匠技能,带动500多万人在家门口就业,探索出一条技能变产品、产品促产业、产业带就业的新路径。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表示,将聚焦四方面发力,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提升监测帮扶质效,强化大数据分析预警,畅通农户自主申报途径,因人因户开展精准帮扶。抓牢产业就业帮扶,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着力稳住务工规模、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协作帮扶实效,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动员“四支力量”作用。优化完善帮扶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