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绘乡野|从“有风景无方向”到“有规划有奔头” 看铜梁龙湖村如何以规划破题乡村发展困局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龙帆

2025-05-18 18:32

编者按:

乡村振兴,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乡村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既不能把城市“楼宇遍地,楼上楼下,电视电话”那一套进行简单复制,也不能搞千村一面,让每个乡村独特的历史风貌被淹没和同质化。

在巴渝大地的广袤乡野,一场以规划为笔的和美乡村建设实践正蓬勃展开——去年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开展深入推进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试点,聚焦村庄规划这一乡村振兴“基础工程”,在全市范围内选取12个村(片区)进行试点,从产业布局到风貌塑造,从资源整合到治理创新,勾勒出“望山见水忆乡愁”的振兴图景。

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蓝图绘乡野——重庆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系列报道,反映12个试点村如何利用规划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故事,以点及面反映重庆以规划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的系统思维。

当规划不再是“墙上的图纸”,而是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红利”、乡村“发展的蓝图”,巴渝和美乡村的建设密码正逐步清晰。敬请关注。

立夏之际,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千亩蜜桃基地里青色的桃子挂满枝头,郁郁葱葱的巴岳山下桥亭湖碧波荡漾,湖边林间野鸭、白鹭翔集,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农舍散落在绿水青山之间。

如画的景致里,龙湖村十二时院子秋申堂民宿内,村民覃明超正忙着更换床单、整理房间,“民宿开业半年来,生意红火,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是满房。想要入住的客人,都需要提前预订。”

▲3月21日,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水蜜桃基地,游客正漫步桃花中。首席记者 龙帆 摄

淡黄色的墙面、棕褐色的屋顶,加上一圈木头栅栏……通过“轻介入”“微改造”方式有机更新,覃明超原本的平房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巴蜀美丽庭院。

龙湖村坐落于巴岳山麓、桥亭湖畔,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然而,龙湖村的“美”不仅源于先天条件,更源自村庄规划的整体统筹和精准指引。

以规划引领发展格局 突出精准定位

龙湖村口、“画里桃源·桥亭”打卡处,一幅巨大的相框后,波光粼粼的桥亭湖镶嵌在群山之间,宛若一枚巨大的蓝色宝石。

湖畔散落着一个个露营平台,游客在此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里是村里的‘滨湖休闲度假区’,全村共划分为三个分区,对应不同的功能、主题。”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村镇规划科负责人喻强介绍,龙湖村的自然资源本底较好,但在以往发展中没有明晰的方向。2024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加强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坚持区县域统筹,分类有序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人口和产业汇聚,深化政策融合,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等要求。

▲3月21日,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水蜜桃基地,桃花盛开吸引游客拍照留影。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在此背景下,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全域策划-产业谋划-地块规划”纵向分层推进龙湖村村庄规划编制实施,通过全域策划找准村庄发展定位,将龙湖村发展方向定位为“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构建“一轴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明确区分保护空间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铜梁通过村庄规划系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先产业发展项目落地,打造“水蜜桃+稻鱼养殖”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环“桥亭湖”的民宿体系,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产业格局,并以“预留指标+用途留白”确保发展弹性,精准保障“桥亭外”民宿、露营基地等农文旅项目落地实施。

以规划促进资源整合 促进产业发展

站在龙湖村千亩蜜桃基地的观景平台上眺望,远处果园坡上的“水云居”文旅项目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

“‘水云居’文旅项目一期规划建设温泉民宿的建设,源于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地热找矿行动”。

基于对全区自然资源禀赋的整体掌握,铜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市地矿局南江地质队密切配合,在果园坡附近成功钻探出日出水量超过2000吨、出水温度约38℃的地热资源。

▲3月21日,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露营基地。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富含偏硅酸、锶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我们很快想到将温泉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结合起来,发展温泉康养特色产业。”龙湖村党支部书记罗献平介绍,龙湖村6300亩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空间中,有80亩为文旅项目用地,其中“水云居”文旅项目建设用地50亩,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村民们共享收益。

同时,龙湖村村集体整合土地约1430亩,以入股方式与玄天湖文旅公司合作组建了桥亭文旅公司,依托山水、田园、民居,营造温泉养生、运动休闲、乡村艺术、农业观光、自然课堂等20个重点场景,构建“青山—青乡—青年”三位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水平。

此外,村里开展土地整治,推动“小田变大田”和“良田粮用”,耕地面积不减反增,实现了风景与农作物双赢。

沿着桥亭湖往村子深处走,一大片高低错落的油菜花田闪现路边。这片花田呈阶梯式分布,仿佛跳动的“音符”,中间留有人行便道,方便游客往来和驻足拍照。

“这片油菜花田是精心设计过的。”罗献平说,油菜花田周边有八九户村民居住,以前是零星散乱的农田。市规资局在此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后,田地形成梯台分布,地形更美观也更规整,便于农机耕种。村民们一致同意进行油菜花和水稻轮作,实现了风景与农作物的多重收获。

以规划推动风貌提升 优化村落环境

临近中午,秋申堂民宿内,覃明超正忙着为客人准备当地的特色菜肴,“村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的荒坡建成了景观廊道,砂石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就连我的小平房都成了‘大别墅’,开起了民宿。”

变化源于村庄规划带来的风貌提升——铜梁区规资局从景观多样性和游憩舒适性入手,通过小规模、轻介入、乡野化、渐进式增设设施、功能置换、涂饰改造、微整边角空地等方式对龙湖村村落环境进行设计干预。

覃明超所在的十二时院子,就由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项目设计团队进行了“微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将每一栋农房的改造设计方案融入龙湖村整体定位重,并结合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等资源禀赋,高质量谋划项目设计方案。同时,秉持着共同缔造的理念,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民意,实地了解居民意愿,有针对性地为村民做到一房一案一策修改房屋、庭院设计方案,让改造更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设计方案我们都能及时看到,哪里不合理不实用,给他们反馈了很快就调整修改好了。”覃明超告诉记者,这两年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也利用自家“微改造”后的房屋开起了民宿,“日子越过越好,大家是觉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十二时院子,有一个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院子里的12栋民居中,有5栋加装了榫卯结构的屋顶。

▲3月21日,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满目的油菜花片片盛开,为春天的大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这是为何?

设计团队负责人解释,这5栋民居的屋顶原为蓝色彩钢瓦,与周边农房风格及乡村风貌格格不入,而规划明确了“新增建设+存量整治+传统保护”16项负面清单,制定了风貌整治营造要点,引导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农房建筑整治。“所以,我们系统梳理了龙湖村乡村风貌空间格局,着重加强特色景观节点、关键环节管理,引导农房风格相对统一,与乡村风貌浑然一体。”他说。

如今,宜居宜业、村美民富的龙湖村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有效带动100余名群众吃上“旅游增收饭”,成功创建重庆市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冲   审核: 郭晓静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