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项工作为何连续5年获国家认可?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2025-03-26 20:50

3月26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我市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连续5年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获得“两好一优”等次、连续两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重庆这项工作为何连续5年获国家认可?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建立“点线片面”立体监测体系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首要的是找到那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落实针对性举措进行帮扶。

城口县双河乡永红村村民刘跃云一家原本稳定脱贫,但在2023年,妻子喻学兵检查出脑瘤,治病花了13万多元。虽然医保报销了7万余元,但剩下的费用还是让这个家不堪重负。妻子生病后,在外地务工的刘跃云回到家里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家人,收入明显减少,同时还需承担妻子的医药费,存在返贫高风险。当年底,村上的帮扶干部发现了他家的情况,将其识别列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

此后,刘跃云得到了一系列帮扶:县卫健委启动特殊医疗救助,在他自费的医疗费中又报销了4万余元;乡里为其办理了一家七口的低保,每个月有3600多元;家里3个孩子在享受学费减免的基础上,每人每学期还能领到200元生活补助。去年村里还为他安排了护路员公益性岗位。

“在防贫返贫监测中,我们采取‘点上重点监测’,按照‘不落一村、一户、一人、一项’的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开展全面排查,实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重点关注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对于纳入的监测对象,我们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动态跟踪帮扶成效,防止出现致贫和返贫。

不仅如此,市财政支持改建“重庆防止返贫大数据平台”,加强易返贫致贫户动态监测管理,通过安排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贴息、生活经营和劳动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补助等支出,落实预防性措施和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截至目前,这张精准高效的预警监测网络,已找出了4.3万户、13万人监测对象,通过“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为绝大部分人消除了返贫风险。

下一步,我市将建好用好“渝悦·防贫”应用,健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同时,完善帮扶政策“工具箱”,持续开展“两解一帮”行动,全覆盖走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低保特困等重点群体,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紧盯产业和就业两个重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筑牢脱贫基础,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产业。

走进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茶叶基地,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欲滴。“想不到,一片绿叶变成了致富的‘金叶’。”脱贫户蒋启兵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发展起万亩茶产业后,我又反承包了50亩茶树,现在一年能有好几万元收入。”

如今,红旗村有70户村民反承包了部分茶园,户均增收近2万元。同时,通过“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当地876户农户成了茶产业的股东,在茶旅融合的带动下,当地10多户茶农通过乡村民宿吃上了“旅游饭”,累计带动40多户脱贫户务工增收。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关键。如今,特色产业已成为脱贫人口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为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市接连出台《十条措施》等政策,引导脱贫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建成产业帮扶基地近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和监测户。

在提高产业到户覆盖率的同时,我市还注重产业品牌打造,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

就业也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保障、提升这部分人的就业质量,市级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以脱贫群众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着力提升技能培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同时,针对脱贫区县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我市不断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并在他们家门口量身打造了就业帮扶车间,同时重点筛选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巴渝大嫂(家政)、开州金厨、万州烤鱼师傅等劳务品牌,向北京、山东和重庆中心城区3个就业大市场输送劳动力。

如今,我市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脱贫人口就业超10万人,培育劳务品牌131个,脱贫人口就业稳定在83万人以上,守住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打造鲁渝协作“三个升级版”

“连续5年获此殊荣,还与我们在东西部协作方面,全力打造鲁渝协作产业、劳务、消费‘三个升级版’紧密相关。”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阳春三月,走进酉阳黑水镇平地坝村,村东头“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的牌子格外显眼。“在山东叫‘黄河口大闸蟹’,在我们这里叫‘桃花源高山大闸蟹’。”平地坝村党支部书记胡青松连忙解释。

过去,平地坝村曾发展过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在稻田中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但市面上“四大家鱼”太多,不得不另寻出路。

黄河口大闸蟹是山东东营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东营市的协作支持下,酉阳引进这一品种,并打造出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稻蟹双赢、生态环保的稻蟹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模式,平地坝村便是试点之一。

2022年5月,平地坝村引进蟹苗,建立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发展了200余亩稻蟹综合种养,并制定“442”发展模式:村民除了享受每年500元/亩的保底分红外,还可享受40%的收益分红,另外的40%用于产品宣传以及务工费用,剩余的20%为村集体收入。胡青松告诉记者,去年,平地坝村的大闸蟹产业园收入超过100万元。

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是重庆打造鲁渝协作农业产业园的一个缩影。除该产业园外,重庆还在开州、永川、奉节等地建设近4000亩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在秀山县打造兴隆坳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发展1.5万亩优质茶叶、高产油茶、生态果蔬、道地药材等;在石柱县打造天麻产业园,发展4500余亩林下天麻产区,并建成200亩天麻良种繁育基地。

“除了打造鲁渝协作农业产业园区外,我们还建设了20多个现代物流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区。”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我市将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工程,与山东共建提升一批产业集聚、集约节约、生态友好的装备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等,强化两地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形成规模聚集效应,

截至目前,鲁渝共建特色产业合作园区93个,推动“东产西移”特色品种159个,通过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进一步巩固好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