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最快7天 加拿大北极甜虾“过境”黔江到日本 重庆首单进口水产品加工复出口背后的产业突围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郭晓静 刘翰书 李雨恒

2025-02-25 14:59

▲2025年2月11日,黔江区佳加荣食品生产车间,工人在给北极甜虾称重。 记者 李雨恒 摄

▲这批北极甜虾仁通过陆海联运方式,从重庆黔江经山东日照出口日本,全程只需7天。 通讯员 张瑜洋 摄

捏住虾头虾尾,从背颈部轻轻向外挤压,一粒鲜甜的虾仁便从壳中滑出……47岁的剥虾工向凤莲此时已经娴熟掌握了这个动作。2月21日早上,向凤莲换上洁白的工装、穿上白色雨鞋,戴上口罩、全副武装又经过消毒后的她来到自己的工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给北极甜虾去头剥壳,是向凤莲干了两个多月的新工作。

原料解冻、虾仁加工、质量检验、成品包装……生产车间内,厂长周晓宾在流水线上来回穿梭,紧盯各道工序,确保北极甜虾在严格的低温控制下完成加工和包装入库。55岁的他是山东日照人,和水产品打了30多年交道,一直在沿海地区工作。2024年,他第一次来到位于武陵山腹地的黔江,继续从事老本行。

听说不靠海、不沿边的黔江,今后每年将产生数百吨虾头、虾壳等虾类加工副产品,江苏宿迁一家企业慕名而来。这家从海洋甲壳类动物中提取甲壳素的生物制剂企业,对此虾类加工副产品需求量极大。经过现场考察,企业负责人表达了想在黔江投资建厂的愿望……

1只冷藏集装箱货柜、14.2吨北极甜虾仁、13.93万美元货值——今年1月19日,一批来自加拿大的北极甜虾,从位于黔江的重庆佳加荣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加荣食品)经过深加工后远赴日本。7天之后,它们成为当地美食刺身和寿司的原材料。

这是重庆首笔进口水产品加工复出口订单。正是这笔订单,让上述三个原本毫不相关的人产生了交集。

速成的新手:天天剥的北极甜虾以前从未听说过

“去虾头要注意解冻温度是否恰到好处,过度解冻容易导致头部虾黄破碎污染颈部虾肉,解冻不足又容易把虾体掰断,产生残次品。”在佳加荣食品虾类加工车间,向凤莲讲起剥虾仁的要领可谓头头是道。但就在几个月前,北极甜虾还是她听都没听过的新鲜事物。

▲2025年2月11日,黔江区佳加荣食品生产车间,剥虾工人们在给北极甜虾去头剥壳。 记者 李雨恒 摄

向凤莲是黔江区舟白街道居民,曾在一家物流公司从事长途配送。去年5月初,她听说黔江高新区一家企业将于年底投产,正一边建厂房、一边招工人。“我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大好,要是能换份在家附近的工作,也好有个照应。”向凤莲跃跃欲试,但听说这是一家虾类加工企业,她又打起了退堂鼓。

“什么北极甜虾、阿根廷红虾,我听都没听说过,哪里做得来嘛!”向凤莲道出担忧、显得犹豫。

“不要怕嘛,我们这里本身又不产虾,我听说正式上岗前,厂里要带我们到沿海去学习培训。”同去应聘的女工任领对新工作有信心,她试着给向凤莲打气。

去年5月底,向凤莲和任领等60名黔江工人,远赴佳加荣食品位于山东日照的总部,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

“我们分两批将黔江招到的工人送往总部培训,主要学习如何识别不同虾类、掌握从原料解冻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加工技术,以及如何按照客户要求把好卫生关、质量关。”佳加荣食品总经理王乐志说,这两批工人到日照后,公司根据不同工种工序将他们分配至各个班组,由当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带,班组长也会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及时纠正他们在加工过程中的不足。

“剥虾仁环节要注意整个过程虾体不能脱冰,虾体温度不能超过6℃,否则容易滋生细菌。去皮的时候,要从头部第一节虾壳剥开,否则容易导致虾仁断裂破碎。”经过短期培训,向凤莲、任领和工友们对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要领如数家珍。

去年12月,佳加荣食品在黔江高新区投产,向凤莲、任领和工友们正式上岗。

“我骑电单车来厂里上班只要20多分钟,目前我还不算太熟练,每月扣除社保后能拿到3000多元。”向凤莲说,以她目前的剥虾速度,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剥出10公斤虾仁,更加熟练后,她的收入还将增加。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向凤莲非常满意。

目前,佳加荣食品现已投产的虾类加工车间共有150余名工人,其中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女性。在此上班之前,她们或是在外务工人员,或是农村留守妇女,或是零散就业人员。如今,她们也以一技之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佳加荣食品全面投产后,用工规模将增加至500人。

意外的收获:内陆小城的“赶海”起跑线

来料加工复出口,是指国内企业接受国外客户提供的原材料,在国内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加工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主要提供加工服务、赚取加工费。佳加荣食品这批北极甜虾仁的原料来自加拿大,产品复出口目的地则是日本。

山地面积占全区幅员面积90%的黔江不靠海、不沿边,更不产北极甜虾,全市首笔水产品来料加工复出口订单为何能在此完成?

“我们集团总部是一家深耕水产品加工、国际贸易和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有2000多名员工,年加工成品3万余吨,产值超12亿元人民币。”王乐志介绍道,来黔江投资前,除了日照总部,集团也还分别在印度尼西亚和毛里塔尼亚建有生产基地。

两处海外加工基地的投资逻辑很简单,就是在海产品的产地就地加工。而在黔江投资建厂,却更有深意。“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虽然川渝老百姓都爱吃火锅,但对菜品的偏好却不太一样,比如重庆人喜欢的是烫虾类食品,而四川人更喜欢用鱼丸烫火锅。”王乐志透露,集团将第一个内陆生产基地建在黔江,就是想让鱼糜制品等火锅菜距离餐桌更近,更加接近终端消费市场。

2023年6月,佳加荣食品作为鲁渝协作重点项目落户黔江。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有标准化厂房、低温冷库、检测中心及物料仓储共计1.6万余平方米,布局有北极甜虾、阿根廷红虾加工线,以及鱼豆腐、模拟蟹柳、火锅丸子等鱼糜制品生产线。企业达产后,每年可完成虾类加工1000余吨,生产鱼糜制品1万余吨,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水产品加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想要快速达产,就需要一大批熟练工人。于是,佳加荣食品想到了通过出口订单的高标准要求,高效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并带动黔江当地数百人就业。

正因如此,黔江,这座武陵山区的内陆小城,意外收获了参与海产品流通全球分工的机会。

解决了工人问题,在黔江开展水产品来料加工复出口业务,还面临物流成本增加的难题——首先是要把进口原材料运到黔江,再把加工好的产品运回日照,相比从日照直接加工出海,一批货物一来一回要多花物流费用3万多元,还会多出2天左右陆路运输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投产才2个多月,工人操作熟练程度不够,生产效率也低于沿海工人。“区内相关职能部门和高新区一直在想办法帮我们解决问题。”王乐志对暂时的困难并不悲观。

黔江区商务委主任何健告诉记者,为帮助佳加荣食品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他们多次和企业一起前往位于中心城区的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进行沟通。目前已经通过市场化手段,“一企一策”优化物流服务方案,帮助佳加荣食品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而相比山东日照,黔江的平均用工成本会低10%。经过测算,当佳加荣食品进一步提升产能,用工人数达到400人时,即可冲抵增加的物流成本。目前,黔江高新区管委会和佳加荣食品正一起开展春节后的新一轮招工。

“工人的工作效率将随着经验积累、有效磨合而提升。”熟知这一规律的厂长周晓宾相信,随着工人熟练程度更高、产线磨合更好、团队合力更大,黔江工厂将很快接近或达到日照总部的生产节拍——每100名工人每天加工1200公斤北极甜虾。

聚合的效应: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均获加分

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国外,全程保税闭环,无中生有的水产品来料加工复出口订单,对毫无经验的黔江而言,是一场不小的考验。为让企业顺利投产运营,黔江海关指定专人对佳加荣食品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

黔江海关去年下半年就联合区商务委专程赴日照详细调研企业经营模式,了解企业进口通关、料件保存、加工工艺、产品出口等环节相关情况。“虾类属于易腐食品,对温度要求较高,我们也针对产品特点优化了监管措施,指导企业用足属地查检‘绿色通道’、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等便利化措施,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黔江海关综合业务科副科长王海锋说。

去年7月,接到佳加荣食品关务负责人电话咨询资质备案流程,黔江海关随即指定专人到企业,对企业的进口食品进口商备案申请进行专项指导,并在企业提交资料当天顺利完成备案。

“黔江虽然是‘新手上路’,但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积极响应和热忱服务让我们深受感动。”王乐志说,正因如此,企业计划今年完成50只冷藏集装箱货柜、约700吨虾类加工,积极布局的火锅食材鱼豆腐、模拟蟹柳、火锅丸子等鱼糜制品产线,也会在今年六七月份投产。

除此之外,佳加荣食品作为入驻黔江高新区的龙头食品加工企业,其对下游企业的带动性正逐渐显现。

“我们加工的虾类产品,会剩下一半虾头、虾皮等边角料。”王乐志告诉记者,这些虾头、虾皮看似废料,但作为副产品在完税后可以卖给鱼饵、生物制剂、美容产品、休闲食品等领域企业,作为生产原料使用。来自江苏宿迁的客商就是敏锐觉察到商机,前来考察的。

事实上,去年12月投产至今,已有多家下游关联企业来到黔江,与佳加荣食品进行过接洽,并和高新区商谈了落户细节。

“我们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产业集聚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整体竞争力偏弱等问题。”黔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长炜说,佳加荣食品的水产品加工项目带来了先进管理人才和理念,提升了工人职业素养和效率,激发了产业链下游相关企业的投资意愿,还进一步提升了高新区和相关部门的服务企业能效,可以说,这都是黔江高新区后续发展重要的加分项。

目前,黔江高新区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形成了以食品、茧丝绸、中药材为主的产业格局,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7亿元、同比增长27%。佳加荣食品的入驻,不仅填补了重庆水产品来料加工复出口的空白,也将有助于高新区构建渝东南火锅食材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在其带动下,高新区的鲜菜火锅食材产业产值力争2027年达到50亿元。

向凤莲说:“等厂里生产规模扩大,我们还要介绍更多姐妹来这里工作!”“今年高铁通了,说不定还有人坐着高铁来剥虾。”任领对工友们打趣道。

▲商务部门和海关通过加强报关、查验、放行等环节衔接,确保出口水产品各项指标符合国际标准和目的国市场准入要求。 通讯员 张瑜洋 摄

记者手记:

两头在外的水产品加工订单

为重庆农产品加工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进口加拿大北极甜虾,加工后出口日本——落户黔江的佳加荣食品通过一笔订单,将重庆纳入全球水产品供应链。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是其中升级打造的三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对于内陆城市重庆而言,这笔无中生有的订单无疑为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传统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通常布局在接近原材料、接近市场或加工能力强的地方,就重庆而言,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大多是依托本地农产品发展起来的,比如涪陵的榨菜、忠县的橙汁、石柱的辣椒酱……事实上,放眼全国,在原材料产地建加工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新疆的番茄加工厂、山东的苹果汁加工厂,内蒙古的乳制品企业,福建安溪的铁观音茶叶加工都遵循这一原则。

而随着劳动力成本和高铁即将通车等要素优势、枢纽优势的凸显,黔江也正成为东部水产品加工企业灵活布局的落子之处。企业不仅通过物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平账解决了内陆地区缺乏海产品资源的短板,还通过高标准的加工和出口,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的附加值。

其实,除了水产品加工,重庆在此之前也对农产品产地和市场地域突破有所尝试:丰都的恒都牛肉从南美等地进口牛肉后进行深加工,产品不仅销往国内,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潼南汇达柠檬从四川安岳等地整合柠檬鲜果,其深加工产品更是远销欧美、日韩等市场。

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重庆能否继续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渝新欧)等枢纽优势,发展更多“两头在外”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项目?如进口东南亚热带水果、欧洲乳制品等进行深加工,一方面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一方面推动高端人才和先进加工技术在重庆扎推,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实现量的升级,更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迈进,从而促进生产加工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