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天路”越走越宽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栗园园 尹诗语

2025-02-24 22:39

“天路”建成20年后,随着一条新的旅游环线打通,下庄成了全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

下庄“天路”越走越宽

▲2025年2月18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蜿蜒盘旋在石壁上的“天路”距通车已过去整整20年。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加油干,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

冬去春来,转眼,距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已满4年。

2月18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沐浴在金色暖阳下,村支部书记毛相林耳边再次回响起上台领奖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他盘算着:“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过去的一年,下庄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新修的旅游环线正式通车,我们下庄又多了一条出山路,来的游客也更多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带到北京去!”

▲2025年2月18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毛相林正在接受采访。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天坑”下庄又通新路

路,对下庄而言,意义非凡。

坐落在“天坑”中的下庄被外界所知,就是因为那条历时7年、用6条鲜活的生命“筑”成的8公里“天路”。这条路,带领下庄人走出大山,带领下庄走向乡村振兴。

去年4月,距“天路”通车已过去整整20年。此时,一条新的旅游环线也正式通车,下庄通往外界有了第二条通道,毛相林很难不激动。

“下庄之难,就难在路。”坐在县委党校下庄校区门前的院坝里,眺望石壁上那条蜿蜒曲折的“天路”,毛相林思绪翻涌。

深居在1100米多高的大山环抱之中,108个“之字拐”,曾是下庄出山的唯一道路。

“读小学时走过这条路,从村里爬到山顶需要两个小时,遇到下雨天,还有山石滚落。有的地方是悬崖,只有用绳索才能上去,一路上还能经常遇到猴子、山羊等野生动物。”这是村民杨绍军记忆中的出山经历。

在这陡峭的崖壁上行走,就连山羊和猴子也会频频坠落,更不用提人了。当地因此也盛传一句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1997年末,不甘贫穷落后的下庄人,在毛相林的带领下,来到下庄村顶部的鱼儿溪畔,点燃两公斤炸药, “轰隆”一声炸响了向绝壁“宣战”的开山炮。

2004年4月,伴随着“天路”的修通,村民们开始看见山外更广阔的世界,并逐步发展起了柑橘等产业,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2万元。

“这几年,我们又对‘天路’进行拓宽、加固,但随着旅游的发展,这条路有点不能满足需求了。”毛相林说,尤其是雨雪天气,翻越高海拔地区进山,往往会因道路结冰寸步难行,因此,下庄人又生出了对新路的渴望。

依托境内及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巫山着力建设旅游大环线,串联境内外景点景区。其中,在规划巫大(巫山—大昌段)高速公路时,下庄开始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

新路串起旅游环线

“修通巫大高速,再打通下庄至平河乡的道路,其中一条旅游环线就形成了。”巫山县文旅委主任曹启志说。

▲2025年2月18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游客正在参观“五坊”。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沿着这条路,会串起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昌古镇、小三峡、小小三峡、当阳大峡谷等境内景区,还可延伸至湖北神农架景区。这也意味着,下庄将从曾经全县交通最差的地方,一跃成为全县旅游大环线中的重要节点。

在下庄后溪河峡谷地带,记者看到了这条长10余公里的新路——河谷两岸青山对峙,溪水清澈见底,一条山路经过一座隧道往平河乡延伸而去,较“天路”平缓许多。

有了这条路,巫山长江以北片区的双龙镇、大昌镇、平河乡、骡坪镇,到下庄也更为便捷。

“以前从江北片区到下庄,必须走到县城再拐进来,要绕很远的路。”家住大昌镇、在竹贤乡产业发展中心工作的黎圣生说,旅游环线通车后,他到下庄的路程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左右。

去年国庆节,沿着下庄旅游环线而来的游客刘进林说:“以前也来过下庄,但‘天路’比较险峻,很考验开车技术。新路通了,从县城过来更方便了,开着车欣赏沿途的风景让人很有体验感。”

毛相林说,自从新路通车后,村民进山、出山有了更多选择,雨雪天气也不影响出行。同时,江北片区前往下庄也更方便,为村里带来了更大的客流量。

据巫山县文旅委统计,2024年,“天路”下庄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43231人次,同比增长43.3%,其中团队游客31993人次,同比增长8.14%,散客111238人次,同比增长86.54%。

“下庄现在已经创建了4A级景区,是我们巫山重要的景区之一,接通巫山旅游大环线后,沿线的平河等乡镇也可以依托下庄旅游带来的流量,发展住宿、餐饮等业态,实现联动发展。” 曹启志说。

下庄又有新“动作”

新路圆梦,下庄旅游发展也迎来新的契机。

“这几年,我们在‘天路’沿线规划了观景平台、体验步道等项目,但内容还是不够丰富。”毛相林说,随着环线修通,进一步丰富旅游项目迫在眉睫。

所以,此次再来到下庄,记者发现,行动已然开始:整修一新的面坊、咸菜及豆腐坊、染坊、油坊、酒坊已逐渐形成“五坊”片区。

毛相林说,过去深居大山之中,下庄人自给自足,村里有油坊、面坊、豆腐坊等作坊,这既是下庄传统的乡土生活,也是一种民俗文化。

“近几十年,这些作坊都慢慢消失了。但随着旅游发展,我们想‘复原’这些场景。”毛相林说,这些作坊既可以供应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又能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记者看到,在“五坊”片区,油坊已安装了榨油设备,门前则放置了木制传统榨油设备,游客可通过摇动大木槌体验古法压榨工艺;染坊门口,蓝色的染布挂在晾衣杆上,随风轻轻摆动;酒坊门前,村民王先均搭了个梯子,正在为屋檐刷漆。

“春节前,村里搞‘村晚’时,我这酒坊就已试营业了。烤了100多斤酒,卖出去四五十斤!” 王先均一边介绍,一边打开酒瓶,顿时屋内酒香四溢。

王先均说,去年,村里开院坝会提出要利用闲置房屋建“五坊”,询问哪家有意愿来经营,他踊跃报名,并成功争取到酒坊的名额。

“这间酒坊就是我的老房子改出来的,为了经营好,我还专门向村里的老师傅请教了古法烤酒技艺。”王先均说,作为全村唯一一家酒坊,他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按照计划,下庄“五坊”将从3月起陆续正式营业。而毛相林的“日程表”上,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旅游方面,我准备在河谷地带发展一个漂流项目,争取明年夏季前投入使用。在农业方面,除了管好柑橘,我们又开垦出了100亩闲置土地准备种上脆李。另外,我还准备建一个冻库,延长水果销售期……”掰着指头盘算着,毛相林脸上绽放出笑意,话语间意气风发。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邹密      审核: 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