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国内粮价止跌回升,怎么看?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2-22 07:54

2025年春节假期过后,主产区粮食贸易加工企业陆续开工,玉米、大豆等秋粮购销市场日趋活跃,在多重利好因素下迎来“开门红”行情,价格普遍持续上涨。

粮价是百价之基。去年秋粮丰收上市后价格震荡走低,近期企稳回升,粮价波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走势如何?本报记者深入部分主产区进行调查并采访了相关专家。

多位专家意见表明,此前国际低价粮食的非必要逐利性进口,是导致去年国内粮价下行的重要原因。目前这一外部因素正在明显缓解,同时多项调控政策持续发力,加之我国宏观经济韧性强,下游消费及市场预期向好,使得春节过后粮价普遍上涨。后期仍需多措并举,巩固粮价合理回升趋势,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为春耕备耕和全年粮食生产打下良好基础。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消费仍呈现刚性增长趋势,供需将继续保持紧平衡局面,千方百计提升粮食产能、全力以赴抓好稳产保供的劲头一刻都不能松。

究原因:低价粮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是去年粮价持续下跌的重要原因

2024年我国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秋粮上市后价格跌幅加大。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2024年12月,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分别为每斤1.34元、1.38元,同比分别跌5.6%、跌2.1%;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价格每斤1.21元,同比跌17.7%;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每斤0.99元,同比跌20.3%;黑龙江国产食用大豆平均收购价每斤1.9元,同比跌21.9%。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已经回落到3年前水平。

“2024年的玉米价格总体来看都不是很高,卖不出好价钱。现在玉米市场化程度高,要是没有国家收购托底,价格可能会更低。”黑龙江桦川县的玉米种植户王大江告诉记者,2023年这会儿,30水的玉米能卖到0.86元/斤,烘干的话每斤都能卖到1.12元。2024年12月,30水的玉米收购价只有0.72元/斤,烘干后也只能卖到0.98元/斤。黑龙江海伦市前进镇东兴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表示,尽管2024年大豆质量整体很好,但价格相对较低,开秤价在每斤1.85至1.9元,比2023年低0.5元左右。

探究此轮粮价下行的原因,进口冲击是关键因素。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首席分析师王洋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紧平衡,个别品种产不足需,需要进口来满足。但由于逐利性进口高位增长,超出了产需缺口,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应压力,导致短期国内粮价大幅下跌。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全年进口粮食1.6亿吨(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及高粱、大麦等),较上年增长11.7%,为历史第二高位;2024年进口1.58亿吨,仍处于相对高位。

农业农村部大豆市场首席分析师殷瑞锋认为,2024年我国大豆产量2065万吨,继续高位丰产,但国际价格大幅下跌、进口过度增长,直接拉动国内大豆价格走低。受全球大豆增产预期较强影响,国际大豆价格自2023年年中开始震荡下跌,目前已经跌至近四年的低点,刺激进口高位增长。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05亿吨,同比增加6.5%,创历史新高,对国内大豆价格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慧也认为,粮食进口量越多,与国际市场联动就越紧密,对国际粮价波动就越敏感。2023年以来我国进口粮食量增价跌,不仅直接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应量,还将国际低粮价更快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粮价下跌。特别是在当前国内粮食连续增产的背景下,进口粮食的增量对市场运行的冲击更加显著。进口传导背景下,市场主体“买涨不买跌”,建库趋于谨慎,流通环节储粮水平偏低,加之房地产投资下降,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食品需求阶段性偏弱,也加大了粮价下行压力。

对于此次粮价下行的影响,专家认为,对城市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来说,粮价下跌无疑是一件好事,直接降低了家庭食品支出成本,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充分体现了农业“保民生”的基础性作用。但对于种粮农民而言,粮价下跌直接导致种粮收入减少,特别是大幅下跌将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利于粮食稳产保供。

看趋势:多重利好因素叠加影响,春节后国内粮食市场企稳回升

粮食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既要避免“米贵伤民”,也要防止“谷贱伤农”,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为稳定粮食市场,我国已逐步建立健全包括最低收购价、储备轮换、关税配额等在内的一揽子调控政策体系,各项政策措施在应对近期粮价下跌中协同发力,效果逐步显现。2025年以来粮价开始止跌企稳,春节过后稳中走强,玉米、大豆价格上涨较为明显,每吨普遍较节前上涨50至100元。

最低收购价发挥“定心丸”作用,对稻谷、小麦市场价格形成底部支撑。

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农民种粮增添坚实“底气”。202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7元、129元和131元。其中,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连续5年上调;2025至2026年当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也确定为每50公斤119元,同比提高1分,连续5年上涨。

据了解,中晚稻上市以来,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安徽先后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共布设收储库点228个,总仓容1136万吨,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售粮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价格“托底”效应明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持续实施和优化,旨在保证农民种粮的稳定收益,为农民种粮卖粮兜底,支撑了粮价平稳运行,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特别是在近年全球粮食市场频繁波动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更是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政府储备发挥“蓄水池”作用,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去年夏粮、秋粮丰收上市后,国家不断加大对玉米等关键粮食品种收储规模,有效发挥粮食供需“蓄水池”作用,通过数量调节促进粮价止跌企稳。

记者注意到,2024年夏收小麦上市后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适时停止储备小麦轮出,启动轮入收购;与此同时,中储粮也在各主产区积极行动。去年夏收以来,在小麦主产区启动459家增储收购库点支撑麦价,秋粮丰收上市后又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设收购库点,积极稳市场、稳预期。去年12月18日,中储粮集团公司宣布停止进口玉米轮出销售,进一步促进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企稳回升。今年2月3日,中储粮集团发布了增储国产玉米的通知,2月5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进一步做好玉米收购工作作出安排,截至目前,中储粮累计开放收储库点351家,有力提振了节后市场信心。

国内外粮价差收窄,粮食进口明显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粮食价差逐渐收窄,进口进入平稳收缩阶段。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明显减少,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所缓解,有利于国内价格企稳回升。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4年12月,小麦、玉米进口到岸税后价分别较国内价格每斤低0.07元、低0.02元,价差同比分别收窄0.12元、收窄0.13元。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4年12月,我国小麦进口15万吨,同比减74.5%,仅为2023年同期的2成;全年累计进口1118万吨,较上年减7.6%。玉米进口趋势2024年下半年则迎来调整,进口量持续大幅回落。全年累计进口1364万吨,同比减49.7%。刘慧认为,从近几个月的粮食进口趋势看,进口量已进入平稳收缩阶段,逐利性进口明显回落,对缓解阶段性供应压力、修复国内市场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经济增长韧性强、潜力大,粮食下游消费逐步向好,特别是春节后玉米、大豆加工利润较好,企业开工率保持高位,短期补库需求增加,纷纷提价收购,使得粮食市场快速回暖。

眼下,粮食主产区陆续进入春耕备耕阶段,秋粮购销将迎来春节后的小高峰,应当采取多维度措施,保障农民顺畅售粮,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奋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为2025年经济回升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基础支撑。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 刘冲   审核: 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