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街仅一月 鲁祖庙“火”了
2025-02-21 22:03
开街仅一个月的鲁祖庙“火”了!
2月2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渝中区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工作大会上了解到,从1月17日正式开街以来,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的商家营业额超1800万元,单日最高“打卡”人流量在10万人次以上。
这个喜人的成绩如何取得?
引进多元业态,让老重庆风貌与时尚潮流叠加
鲁祖庙街区最早可追溯于1886年,在岁月长河中,鲁祖庙周边区域从清末民初的 “匠市”,到抗战时期的 “书市”,再到闻名遐迩的“花市”,始终散发着蓬勃的商业活力。
2021年11月,渝中区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传统风貌区的建设与发展,启动了鲁祖庙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使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成为了渝中区非标商业模式的代表。早春时节,漫步在临街小道上,一间间以时尚零售、社交餐饮、文化艺术等多元业态为主的品牌首店坐落在古色古香的巴渝风貌建筑中,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这里不仅是一个消费场所,更是我们为年轻人打卡、社交、释放情绪打造的‘第三空间’。”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老重庆依山而建的地理优势,鲁祖庙引进了“有戏stage”复合空间、Topia咖啡、造物空间等特色业态,传承街区人文历史、烟火气息,将老重庆的风貌与时尚潮流相互叠加。
“在曲折蜿蜒的小巷里边吃边逛,逛街变成了探索,就像在走迷宫。”在外地游客小雨眼中,来鲁祖庙游玩,已不再只是单纯的购物,更多是为了收获情绪价值。
街区纳入老城改造 连通消费动线
受城市发展规划所限,过去解放碑周边云集着许多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建筑。早在2016年,渝中区便启动了解放碑周边旧城改造项目,紧临解放碑CBD的鲁祖庙风貌区成为改造的核心。整整八年,渝中区按照“留、改、拆、增、升”的总体思路,保留下鲁祖庙历史建筑和原有的街巷肌理。
“这其中,在消防改造时,我们就面临着很大的难题。”鲁祖庙改造项目承建方相关负责人说,鲁祖庙部分老建筑使用木质结构,消防安全隐患较大,如果拆掉重建又会影响整个历史街区的文物保护价值。经过不断摸索,他们最终形成了一套对症下药的“良方”——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条件下,为老楼贴上防火板,提升建筑的耐火性。
这一有机更新的思路,让改造后的鲁祖庙既保留了自身的历史感,又带给大众足够的新鲜感,成为传承母城记忆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在解放碑下拍张照,转角又能在鲁祖庙喝上一杯咖啡,邂逅一刻的慵懒……今年春节,这样的游览路线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一口气就能饱览重庆的都市气息和老街风情,太过瘾了。”烟火与繁华的交织,给北京来的游客王晓可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鲁祖庙传统风貌区正式开街后,‘解放碑—朝天门’商圈西侧的游逛动线变得顺畅、丰富起来,这有助于我们串联起周边多个热门商业地标和文旅景点,形成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旅游动线。”渝中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节庆引流 流量变消费“增量”
今年,渝中区作为重庆分会场的主背景,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借着春晚的热度,鲁祖庙成功引流,我们在春节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文商旅活动,拉动春晚‘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鲁祖庙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1月17日,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开街当天,也同步开启了“新春有好市”市集活动,集合复古服饰、花艺美学、传统书法雕刻等消费,烘托新春氛围。
“新春活动带来的客流效应、人流效应,远超我们的预期。”鲁祖庙运营公司该负责人说,春节期间,鲁祖庙游客单日打卡量屡创新高,单日打卡人数最高突破10万人次。
年货集市、游戏互动、美食品鉴……各商家也联动参与,纷纷推出了多种主题消费活动。
位于鲁祖庙核心位置的匠心手作店便推出了亲子手工活动,由大人带着小孩一起制作木勺、木雕玩偶等物件,成为新春亲子互动的好去处。
重新开业的重庆元老级茶餐厅表叔Uncle则推出了怀旧菜单,干炒河牛、西多士、咖喱鱼蛋都还是十几年前的老味道,深深俘获了一批“情怀粉”。
“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的更新,为解放碑-朝天门商圈提供一个崭新的、具备不俗吸引力的消费目的地,为大众提供品质潮流社交消费体验和具有重庆特色的创新消费场景。”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不断完善鲁祖庙商业功能、丰富特色业态、厚植文化底蕴,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丰富、更特色、更优质的消费新体验,擦亮鲁祖庙品质消费金名片。
》〉》〉》记者手记
老街“活化”延续城市记忆
今年春节,老街区的文旅消费表现亮眼:从十八梯“打灯笼”步步高新春主题系列活动,到千年古镇磁器口轮番上演的火壶、火棍、喷火、火流星等非遗项目,再到龙门浩老街的迎新祈福活动,无不引爆全城。
与现代化大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不同,老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早些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市变得越来越像,那些具有历史和文化痕迹的城市地标变得越来越少,而老街区的“活化”正是城市特点的展现。
在这里,每一块砖瓦、每一扇门窗,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久违的“烟火气”,正是老街区最吸引人的地方。
老街区的“火”也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情怀。近年来,许多老街区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改造,引入了文创、餐饮、民宿等新兴业态,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创业和消费。这些新元素为老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老街区的“火”,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希望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区,能够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成为城市中永不褪色的风景线。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