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老腊肉”如何焕发“新活力”
2024-12-24 21:07
最近,喜欢购买老腊肉的市民发现,城口老腊肉“变”了:过去长条的腊肉变成了小包装的休闲食品,同时包装上也有了二维码,可以扫码了解腊肉制作的流程。
这是城口老腊肉焕新再出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城口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质量检验监测、品牌营销、利益联结“五大体系”建设,让“老产业”焕发出“新青春”,成为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一款爆款产品,深受大众喜爱。
▲城口老腊肉。受访者供图
“老腊肉”如何焕发“新活力”?城口腊肉产业的未来前景如何?12月19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老腊肉带动上万农户增收
相传城口老腊肉有2000多年的制作历史。在当地民间,腊肉有自己的江湖地位——早些年,“哪家的腊肉的块型越大、肥膘越厚,代表主人越勤劳、越有面子”。
随着时代变迁,老式的大块腊肉逐渐变小,产品类型逐渐增多,衍生出香肠、血粑等系列腊制品,城口老腊肉产业也逐渐成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007年,“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通过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品牌价值超4亿元。其中,赵孝春是“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如今这位83岁的老人是城口腊肉的一块“金字招牌”。
赵孝春从小便从祖上传承了腊肉工艺,改革开放后,他又成为养猪大户,常年制作腊肉。1988年,赵孝春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从养猪开始,将产业链延伸到了腊肉制品加工、销售。
历经40多年,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了如今一个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规模化、产业化的龙头公司。
老人的儿子赵友安是第五代传承人。赵友安20多岁就跟随父亲学习老腊肉制作技艺。提起这项技艺,他如数家珍:“一般熏制腊肉都是用柏树丫枝对猪肉进行烟熏,一两天就熏完了;我们熏制腊肉却是用木炭余温来炕,至少要一个多月才能制作完成。”
在两代人的努力下,目前城口老腊肉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富硒富锌农产品,产品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
由于老腊肉前景广阔,当地通过“企业+生产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去年全县实现生猪出栏19.7万头,同比增长29.8%,带动老腊肉年销量达8000吨,1.5万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项富民产业。
▲城口老腊肉登上“6·28”电商直播节。通讯员 唐小江 摄
利用溯源系统,确保腊肉质量安全
目前,城口累计培育从事城口老腊肉加工的小作坊95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腊肉生产企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但随着生产腊肉的企业越来越多,腊肉产品良莠不齐、风味不一的弊端逐渐暴露,严重影响城口老腊肉产业的发展。
如何守住独特的风味,稳定产品质量和供给?
一方面,当地从改良种猪着手,依托市畜科院、城口县农业农村委和市场主体力量,引进改良种猪1700余头,建立标准化种猪场和示范片2个。同时,通过政策覆盖,制定《养殖技术规范》,让农户用本地粮养上好猪。
另一方面,为了补齐城口老腊肉产业基础链条,城口全面推广运用城口老腊肉全产业链溯源体系,实现城口老腊肉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可追溯,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溯源管理平台。同时,制定发布《城口老腊肉加工工艺技术规范》等6项地方标准,建立城口老腊肉产品分级分类品质控制体系,从原料要求、工艺、理化指标3个方面,将城口老腊肉按品质由高到低分为黑标、金标、绿标3个等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推动城口老腊肉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绿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去年11月,城口老腊肉快检中心正式建成投用,可对城口老腊肉的水分、食盐、过氧化值、苯并芘、亚硝酸盐残留量、硒含量等6项核心指标进行检测,确保老腊肉无“两无两低”。“两无”即未检出苯并芘和亚硝酸盐,“两低”是指低盐和低过氧化值,符合绿色食品安全标准。
截至目前,快检中心共完成城口老腊肉、香肠等样品检测162份,出具检测报告162份,为抓好城口老腊肉品质品控、分级分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城口老腊肉走进京津冀地区,开展推介活动。受访者供图
智能化改造实现标准化生产
将重心放在腊肉质量把控上时,赵孝春顺势推动腊肉加工技艺的智能化改造。
12月19日上午,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内,两条数字化包装生产线流畅运转,工人配合着3台机械臂精准地完成装箱、扫码、码垛等工作。
在这里,腊肉制作的传统工艺得到现代制造的赋能,极大提升了香肠、腊肉等腌腊制品的生产效率。
过去,城口老腊肉的生产主要依赖人工操作,这种传统生产方式在效率、质量控制及标准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赵孝春意识到,要让城口老腊肉的名号经久不衰,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智能化手段,对传统生产流程进行革新升级。
2021年,赵孝春投入近5000万元,对生产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改造车间,实现了从原料的选取、腌制、熏制到包装、仓储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如选料与腌制环节,在传统生产模式下,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判断,难以做到精准控制。而在智能工厂中,通过引入智能识别系统和精准配比设备,原料的选择更加科学严谨,腌制的配方和比例也更加精确可控。
同时,智能工厂中,熏制、包装、仓储等环节,让生产环境更加稳定可控,产品的保质期得以延长,口味也更纯正。
▲炕制中的城口老腊肉。受访者供图
品牌助力提高腊肉知名度
今年2月,商务部等5部门公布了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跻身该名单。
“获评‘中华老字号’,这让老腊肉‘走出去’有了更大的信心。”赵孝春说,目前公司加快推进新厂房建设,预计春节前完工,总产能将超过3000吨,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
酒好也怕巷子深。如今,强化品牌建设、擦亮城口老腊肉金字招牌,也是城口推动老腊肉产业焕新再出发的关键举措。
城口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地始终坚持以“品牌、标准、文化、场景”融合为引领,协同创新产品功能、产品设计、产品溯源和场景体验,推进“品牌+文旅”模式,不断健全“大巴山硒谷+分级分类产品+企业自主品牌”品牌矩阵,实现文化与健康、绿色与生态、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提高城口老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一系列努力,目前城口老腊肉已发展精深加工产品6类18种,年销量超1.2万吨,畅销全国近30个省份和全球10多个国家地区,品牌价值达6.9亿元。
下一步,城口县将抢抓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快打造城口老腊肉50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