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⑧ 从黑色到绿色再到彩色 璧山七塘变换乡村画卷“主色调”
2024-10-31 15:58
门啪的一声被推开,李国洪探出个脑袋问:“晓得谁在铺人工草皮不?”
“不晓得。”在场的人面面相觑。
“如果晓得,马上告诉我,不能破坏生态!”他板着脸,带着不容辩驳的语气。
这是10月23日记者在璧山区七塘镇喜观村采访时看见的一幕。李国洪是喜观村的党总支书记、主任,过去是个皮鞋匠,他生产皮鞋时产生的粉末和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从污染环境的手艺人,到生态环境的维护者,李国洪的角色转换,映射出曾为“皮鞋之乡”的七塘镇生态之变。
▲阳春三月,璧山区七塘镇的10万株樱花绽放,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乐享春光。(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说起来,我们都是伍会中的徒弟呢!”当日,在七塘镇的喜观振兴驿站,李国洪嘿嘿一笑。
伍会中是一位老村民,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他跑到沿海去兜了一圈,学到一些制鞋技术,回来后注册了村里的第一个皮鞋厂,取名为崇兴皮鞋厂,并招收徒弟和工人。七塘镇的“鞋乡之路”由此起步。
▲如今的七塘镇绿意盎然,风景如画。受访者供图
李国洪是外乡人,做了喜观村的上门女婿后开始学习制鞋技术,“那个时候机器不多,以人工操作为主,用烤灯烤,用夹钳夹,甚至用轮胎皮去磨……”在各种高强度的实操训练之下,李国洪迅速成长为一名娴熟的皮鞋匠。
这是一门两头在外的生意:原材料猪皮、胶水、酚水几乎都从温州进货,销售业务靠一双双脚板跑出来,云贵川是主要市场。
一双皮鞋,当时卖十几、二十元不等,而成本大概为5至6元。如果工厂的缝纫机、打帮机、打码机齐全且充裕,一个刚上手的工人一天也能做2到3双鞋,而熟练工可以做20来双,利润可观。村民的腰包因此迅速鼓了起来,七塘镇的皮鞋厂一度有800多家,其中小的工厂有4-5人,大的也只有20来人。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由于想要获得第一手的市场信息,镇上很多皮鞋厂开始向城里集中,但仍留有180多家鞋厂。同时,因为机器的普及,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一名工人一天甚至能制作100双皮鞋以上。七塘镇宣传干事佘林川那一年刚到七塘工作,月工资只有1400元,而住他隔壁做皮鞋的夫妻俩,每月收入有9000多元。
但问题此时也显露无遗。“一些人开始莫名其妙出现高热、咳嗽、胸闷、出血症状。”佘林川说,经过调查,这些症状都指向了皮鞋生产——密闭的生产空间、对人体有害的胶水等挥发物,都成为了疾病的直接诱因。
同时,皮鞋原材料易燃,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生产车间布局不规范,消防设施薄弱,几个皮鞋厂都发生了较大的火灾,许多人的心血付之一炬。
最让人忧心的是,皮鞋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水及有害气体,直接威胁到供10万人饮用的璧北河。
关停皮鞋厂,已是箭在弦上。
要关停村民的“金饭碗”,他们怎肯答应?
“我们做了大半辈子皮鞋,除了这手艺还能做啥,全家老小可怎么办?”
“厂子说关就关,我们没了工作,怎么养家?”
……
镇村干部们开始包片包村包户挨家挨户做工作。佘林川也承包了两户人,他几乎是隔天就上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们的方案是,一方面按规定提高鞋厂环评和消防标准,这需要鞋老板投入二三十万元,另一方面给出转型蔬菜产业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免租金、对蔬菜便道、灌溉设施进行补贴等。”佘林川告诉记者,二三十万元的投入不是个小数目,很多人心里都要掂量掂量,而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是全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利好,村民心里的天平逐渐开始倾斜。
▲七塘镇转型后,“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的场景已被蔬菜基地的茂盛翠绿和勃勃生机所取代。受访者供图
村民陈广彬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底,他关掉了皮鞋厂,在将军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从外地引进了春见(耙耙柑)、夏见进行试种,办起了老广富森种植园,从2017年底逐渐有了收益。
当地最大的鞋企老板陈登文也被说服,关掉了皮鞋厂和皮革厂,转型种蔬果。鞋厂工人大部分也跟着转型到基地务工,虽然干的活不一样,但每月有2500元保底工资。
这样一波转型大潮之后,七塘镇的皮鞋厂如今只剩下寥寥几家,都是经过整改后能够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而蔬菜种植基地有40多家,总面积达到3.3万亩,其中不乏橘为农场、番茄小镇等集智慧种植、采摘休闲、主题打卡等于一体的新业态农场。昔日“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的场景,已被蔬菜棚的茂盛翠绿和勃勃生机所取代。
▲2024年10月16日,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村民正在打包刚刚采摘的黄瓜。记者 崔力摄/视觉重庆
随着研学、采摘的游客逐渐增多,一个新问题提上日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对村子进行微更新,从而留住游客?
“千村一面肯定不行,我们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做出差异性。”佘林川表示。镇里正在冥思苦想之时,偶然间看见一篇新闻稿,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乡建,他们感到眼前一亮。
“兴致勃勃,没想到出师不利。”佘林川说,艺术家到村里看了一圈后,只留下了四个字,“资质平平”。再三追问,才得知艺术家认为这里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没有落脚点”。
▲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艺术家在田野上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成为“网红”打卡点。(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
难道这条路就此堵死?镇里并不死心,执着地“三顾茅庐”,总算用诚心打动了对方,同意对将军村莲花穴院落进行改造,打造一块“艺术实验田”。
但村民们对此并不感冒,甚至还有些警惕。“艺术又不能吃、又不能喝,‘活化’能有啥用?”将军村村民甘遐学的话很有代表性:“改造院落,是不是要占我的房子、院坝,该不该给我钱?”
艺术家对此哭笑不得,佘林川也无可奈何,最终他决定只有先试点,让村民看到效果,才能让他们真正接受。
▲七塘镇的采摘、休闲旅游等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一只“穿墙的猫”、一对“表里不一”的石狮子、窗户上“扭曲”的防护栏等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开始进村,把莲花穴装点得色彩缤纷、与众不同。这里也因此成为了乡土“网红”,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打卡。
村民的房屋空间也因此得到“活化”利用;猪圈屋被改造成了宽敞明亮的西餐厅;快要倒塌的旧房则被重新换上大梁、添上了石柱,改建成了两楼一底的民宿;老宅摇身一变,成了村子的展览馆。硬件与软件的再造升级,不但保留了乡土风貌,也让破旧的院落焕然一新。“原来别人经过莲花穴,都不想进来,院坝里四处是污水、鸡屎鸭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对于莲花穴的前后变化,甘遐学最质朴的感受就是“变干净、漂亮了”。
▲阳春三月,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市民们正在花海田间踏青赏景打卡游玩。(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
在一家民宿,记者看到了一些文创产品,很是精美,一问才知是甘遐学做的,有些甚至是她的原创。“过去做皮鞋,穿针引线的活儿,我在行!”她笑了。
26个区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9000余家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收运处理、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44%,高于全国88.1%的平均水平。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建350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900公里管网,目前已完成186座设施建设及470公里配套管网建设。
2021年以来,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创建评比“功能美、风貌美、文明美”美丽庭院2.94万个。
目前,全市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5.6%。
相关链接》》
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①从“统”到“分”再到“统” 长寿南中村:土地经营的轮回
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②从打“坝坝球”到成立篮球俱乐部再到征战“村BA” 开州长沙镇:“炭灰球场”长出“篮球小镇”
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③ 从求高产到重优质再到多功能 一粒大米背后的种子“升级”路
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④ 从催粮催款到直播带货再到环境治理 北碚西山坪村:新老支书的“接力赛”
这些年,乡村如何上“新”⑤ 从传统农民到进厂务工再到乡村“飞手” 谭家三代人跨越数十年的职业演变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