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水利基础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07-27 13:3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水利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作用。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不懈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水安全保障。

强化农村供水工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农村供水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构建以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全力推进实施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程,重点补齐山区海岛农村供水短板,加强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形成农村供水工程多源互济的保障格局,确保优质供水服务“一村不落、一人不少”。另一方面推行农村供水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推进县域统一管理,形成“县级统管、镇村协管”的管护机制,通过数字孪生水利应用,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此外,还要全面提升水质,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做好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违法项目查处和排污口清理等工作,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全过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供水水源的水量和水质。

强化农村防汛抗旱保障。当前全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总体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依然存在。要实施固本强基提升行动,全力推进水网安澜提升工程建设,夯实防汛减灾工程基础。一要以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县域内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以防范山塘水库溃决、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等风险为重点,持续加强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强化防洪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消除隐患。二是完善防洪体系,加快推进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要素组成的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根据农村防洪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发挥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型蓄滞洪区作用,关键时刻洪水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确保沿线村镇防汛防洪安全。三是推进农村防汛防台体系提能升级。结合基层应急治理体系建设,实现重点县市区全覆盖。强化中高风险地区基层适用、实用、易用的装备设备配备,构建村、社区群众临灾响应自救互救机制,推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从体系架构建设向注重实战机制和能力建设转变。

以水利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水利是乡村宜居宜业的重要支撑,要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强化水源污染防治底线思维,落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提质行动,促进农村“厕所革命”“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生态洗衣房”建设。二是加强农村水生态治理。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在乡村应用,保护和繁育水生生物,维护水生态平衡。三是加强农村水环境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治水优化环境,建构河流伦理,加强水旅融合、美丽城镇、和美乡村等建设,推动群众主动保护水环境。

推进水利工程体系联网补网。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农业稳产高产起着关键作用。一要加快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厚植节水灌溉理念,优化灌溉系统,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量损失,以高效节水助力农业生产。二是加强水网建设,深刻认识到灌区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农村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通过新挖、扩挖、改建等方式,对农村河流沟渠进行修复治理和科学开发,完善农田水网,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三要加强水库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库是提供农田灌溉和农村生活用水、调节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巩固农村中小型水库安全隐患整治成果,积极稳妥推进分类整改,严格落实生态流量,提高水库的蓄水和调节能力。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