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巴渝和美乡村铜梁画卷

农民日报

2024-06-29 13:30

近年来,重庆市铜梁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改革驱动、科技创新,一体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铜梁区作为重庆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承担着保障全市“菜篮子”“米袋子”安全的使命,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粮食安全这篇大文章。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以“长牙齿”的硬举措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全面提升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主攻科技这个出路。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强化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建设蔬菜种质资源库,打造优质种质资源基地。突出高标准农田这个重点。打破镇村边界,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着力推进强村富民,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铜梁区坚持把推进强村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基层组织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公司治理赋能、综合经营增效、整村推进共富”的思路,创新开展“巴岳农庄”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27%,入选重庆市首批经济领域改革典型案例。壮大乡村产业。围绕蔬菜、生猪、黑鸡“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品牌强农工程,积极开展“一镇一主题、一镇一特色”活动,铜梁莲藕、白羊咸菜、铜梁黑鸡等“龙乡水土生”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庙镇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铜梁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开展防返贫“大排查大走访大整改”行动,健全动态监测和定期回访机制,动态清零“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盲区,采取帮扶车间、产业到户等方式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全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全面改善乡村风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铜梁区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结合全区“一轴两翼”城市空间格局,精心打造北、中、南三条巴渝和美乡村示范环线,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乡村振兴。抓好乡村规划。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体现乡土味道,因地制宜完善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乡村生活更宜居、更便捷。推进乡村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补齐路、水、电、讯、房、环保、物流等功能短板,大力建设数字乡村,不断夯实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整治人居环境。用好“积分制”广泛发动群众,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不断擦亮乡村生态底色。强化乡村治理。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为引领,持续优化完善“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和“铜心小院”院落微治理,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2023年全区创建巴渝和美乡村3个、巴蜀美丽庭院300个,喜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铜梁区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强化党建统领。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做实资源要素保障,形成上下一心抓落实、齐抓共管促振兴的合力。强化基层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常态化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服务”活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建立镇街乡村振兴比拼机制,优化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常态化督查督导,营造唯实争先、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强化人才支撑。完善农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吸引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才扎根乡村建功立业,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编辑: 邱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