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评大赛(51)|走过战争废墟,寻求和平之路——《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读后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杨秀

2025-11-13 13:48

作品简介

《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是作家、翻译家和记者萧乾所著的第一本关于二战东西战场真实细节的纪实作品。书中除了还原历史现场记录的真实细节(如纽伦堡监狱中对纳粹人物的访谈,滇缅路检查的细节,慕尼黑二战真实场面细节,联合国成立大会真实场面等)报道外,还充满了作者对和平的希望。作者的文学写生能力在书中得以展现,他用明快的笔调论事说理、白描人物,在还原事实的过程中,始终牵引着读者的注意力,把受众带入战地现场。

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萧乾是唯一全程亲历并留下数十万字纪实的中国作家与记者。《萧乾的二战之路: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这部仅200多页的作品,收录20余篇短文,以他的亲历视角串联起二战东西战场的真实细节。从滇缅路的烽烟到欧洲大陆的废墟,书中不仅是旅途故事,更镌刻着一个民族的悲歌与人类共通的精神回响。

本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滇缅路纪行与欧洲战场见闻。阅读全书,犹如观看一部纪实风格的公路电影:战争全面爆发,主人公肩负宣传抗日的使命踏上征途。从昆明、贵阳、安南、芒市到滇缅公路,再从纽伦堡、慕尼黑直至阿尔卑斯雪山,这位“未带地图的旅人”开启了一段危机四伏却意义深远的远行。

修一条路,有多难?在二战时期修一条路,会有多难?在二战时期山路崎岖、偏远贫穷的滇缅边境修一条路又会是几千几万倍的艰难?滇缅公路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国际通道,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书中,萧乾记录了一则路上听来的故事:一位修筑滇缅路的普通滇西农民没读过书,识不得字,也从未有人记录下他的姓名。他只是在一天工作结束之际简单地想着:再打一个吧,再打一个。就为“规定”之外的一个炮眼,不得报偿,不得酬劳,却最终跌下山崖,献出生命。他不晓得什么叫作家国大义与革命情怀,只是基于一份赤诚之心,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融在滇缅桥中,再不分离。

我曾疑惑这额外的炮眼、这条艰险的公路,真有那么重要?读完书方知,平凡人的坚守从来都是历史的基石。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由劳工、妇女甚至孩童共同筑成,是当时中国与外界连通的唯一命脉,承载着运输救援物资、支撑抗战的重任。书籍封面如血管般的纹路,正是这条路的缩影。萧乾在书中的叮嘱振聋发聩:“当你在这条路上剥糖唱歌,别忘记车轮下的喀吱声,那是筑就光荣历史的原料。”这声响,是千万人的血汗在历史中震颤。

作者萧乾走过滇缅路,机缘巧合下又辗转来到西欧战场。进入刚解放的柏林,采访过安排战后欧洲的波茨坦会议,穿越美、法两个占领区,萧乾写道:“整个欧洲,今日是这样划分的:有的在背负着由政治愚盲而战败的枷锁,有的在尝着胜利的甘果。”参观过战俘服务招待区,走进达豪集中营,伴着塞纳河畔的古城入睡,萧乾写道:“战争啊,战争!只为了一小撮野心家妄想称霸,就害得千家万户陪着遭殃。”静静矗立的阿尔卑斯山,缓缓泛着微波的台根湖,世界各国民族的特色建筑,都充当着历史的无声旁观者。炮火纷飞,战争遗迹;和平安宁,海晏河清。作者走在战后欧洲的土地上,感叹“真好像来扫全欧洲文明的坟墓”。

人之为人,在于悲悯。哪怕相隔千万里,跨越数个世纪,我们仍为残暴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仍为枪炮下的无辜生灵揪心发急。在《贵阳书简》篇,作者写道:“贵阳的街道还很齐整,店铺格式微像九龙,但中山门却太令人想念沦陷了的南京。”走在纽伦堡的街道,作者念起如其同样古老气息的北平。被分区占领的柏林,又使他想起战时的天津。这几处细节,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一是突然意识到,战争的残忍将会平等地施加给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不论在哪一片土地,不论是哪一国人民,战争都会带来同样的伤痛记忆。二是深切地领悟到,中国人不论在何处,国仇家恨总是难以忘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民族共通感穿越时空的束缚直冲冲刺向灵魂深处,汇聚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共鸣。

回望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炮火中是民众绝望的眼眸。但萧乾的文字让我们看见,苦难之上总有希望。战争留下的不仅是伤痛,更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是滇缅路劳工手中的钢钎,是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决心。正如他所言:“战争拼的是民众的意志,尤其在劣势中的意志。理直气壮则士气不衰,若不知为何而战,意志终将溃堤。”这份对民心的洞察,是穿越战火的智慧。

时代的硝烟早已散尽,萧乾这样的战地记者,用笔墨守住了真相,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学生)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