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版书架】洛秦|重庆用歌声撑起抗战脊梁——《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读后
2025-08-15 08:24
80年前的8月15日,是一个铭记历史的重要日子,那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回首那段烽火岁月,除了枪林弹雨,在重庆,音乐也在抗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激昂的歌声成为鼓舞人心的力量。本期推出这篇书评,希望能让大家从音乐视角,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编者
▲《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
当我们提起抗战时期的音乐记忆,脑海中或许会率先浮现出《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的旋律,或是延安革命歌曲的豪迈。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群山环绕的重庆,曾上演过一场波澜壮阔的音乐抗战史。汤斯惟所著《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座城市尘封的音乐档案,让我们看到战火纷飞中,音乐如何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力量。
抗战时期的中国,在延安、上海、重庆这三座城市,因各自特殊的政治环境,孕育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文化。延安是革命圣地,那里的音乐充满了热血与信仰。《南泥湾》欢快的节奏,唱出了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黄河大合唱》如汹涌波涛,激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这些歌曲就像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人们为了理想奋勇向前。
上海则是另一番景象。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租界在战乱中形成了“孤岛”文化。百代唱片公司的留声机里,传出周璇、白光等歌星演唱的时代曲,诉说着乱世中的儿女情长;而街头巷尾,《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也此起彼伏,表达着人们对侵略者的愤怒与抗争。上海的音乐,既有小资情调的柔美,又有抗争精神的刚烈。
重庆,这座在战火中成为抗战大后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音乐气质。1937年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一时间,大批知识分子、文化人士涌入这座山城。棚户区里住满了难民,街道上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更糟糕的是,日军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大轰炸,山城终日笼罩在硝烟之中。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重庆的音乐文化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华日报》等媒体不断报道抗战新闻,宣传抗日精神;音乐团体纷纷成立,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组织音乐家们创作抗战歌曲;中央广播电台每天播放激昂的旋律,让抗战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群众合唱团的歌声振奋人心。重庆的音乐,是在苦难中绽放的花朵,是在战火中跳动的希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像一位考古学家,深入挖掘出重庆抗战音乐的珍贵史料。她翻阅了64种期刊、32种著作、3种档案史料,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梳理出重庆音乐的发展脉络。这些史料,就像一块块拼图,拼凑出了重庆音乐的完整面貌。
书中既采用了文献学、历史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整理相关档案、报刊书籍及历史文献资料,又在充分翔实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战时重庆从乐政、乐教、乐人、乐事、乐书、乐曲、乐团、乐思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看,该书系统考察了抗战时期(1937—1945年)重庆音乐文化发展全貌,通过九大专题揭示战时中国音乐转型的特殊历史轨迹:一是政治格局塑造音乐生态。二是教育体系创新突破。三是音乐实践多维展开。四是思潮碰撞与历史定位。研究表明,战时重庆音乐兼具国家意志表达、民众精神动员和艺术本体创新的三重属性,奠定了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基础。
笔者注意到,作者在书中清晰阐述了一些核心观点。
首先,彼时重庆的红色音乐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团结精神、爱国情怀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其次,此类音乐极大地凝聚了人心,使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并且培育了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投身创作的音乐人才。再者,这一时期的重庆音乐创造了诸多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储备了大量音乐人才,为后续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这段历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它,音乐史便不完整。
当下学界常提及“重写音乐史”,笔者认为该书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新的尝试,突破了一些传统范式。
其一,发掘了众多以往未曾使用过的新资料。该书专门整理了重庆抗战时期的旧档案,如教育部的存档、音乐学院的旧资料等。这些资料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当时重庆音乐的整体状况,也使那段音乐史更具立体感。
其二,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以往被忽视的重庆。以往谈及抗战时期的音乐,往往侧重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而重庆鲜少得到深入探讨。实际上,当时的重庆不仅是政治中心,文化艺术也十分活跃。此地的音乐并非仅用于娱乐,更承载着强烈的爱国与动员使命。该书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这段历史,不仅为重庆本地音乐史增添了重要资料,也为抗战音乐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书中还特别关注了流亡至重庆的文化人。作者整理了缪天瑞、李凌、贺绿汀等音乐人的相关资料,他们不仅在重庆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提升了当地民众的音乐素养,也为全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书中并未忽视普通民众的音乐生活,如街头小调、集会上的歌曲等,这些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情感,也体现了民众如何通过音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其三,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社会、文化和音乐等多个视角相结合。例如,从历史角度探究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动荡对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及音乐如何反过来激励民众支持抗战。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契合了“重写音乐史”所倡导的新方法,使我们对那段时间的音乐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阅读该书,让读者了解到,在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抗战大后方音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战时音乐繁荣景象,成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一座高峰和丰碑。此书不仅填补了音乐史研究的空白,更让读者听见了一个时代如何在琴弦与战鼓的和鸣中,铸就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韧与辉煌。
(作者为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