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读书会】DeepSeek是“助手”还是“对手”?
2025-02-27 09:51
2025年,AI写作工具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在科技圈引发热议,也在文学界掀起了一场“创作革命”。本期“圆桌读书会”邀请了三位擅长报告文学、诗歌、儿童文学的老中青作家亲自下场,聊聊自己用DeepSeek“玩”出的新花样。
AI写作究竟是创作的“助手”还是“对手”?在这场AI与文学的碰撞中,三代作家用各自的视角和方式,诠释了AI写作的潜力与局限。他们的探索不仅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活力,也引发了关于写作本质的深刻思考。
新重庆-重庆日报:我注意到最近三位都有玩DeepSeek写作的经历,能聊聊体会吗?比如写了什么体裁的文字,自己满意吗?或者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
许大立:龙蛇相交的新春时节,这世界忽然被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搅得地覆天翻。一时间网友文友给我定向投送帖子来,说这DS如何了得如何神奇,你们作家日子难过啊!
于是我就下载了DS,如法炮制。DS果然神奇,几秒钟就把文章写出来了,可谓禀赋天成。然而,必须选题准确、指令明晰,它才可能在海量信息里搜索并组织语言,形成你所需要的文字。一日,江津一老友来电,希望我能为他的同门老乡、江津荷花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先生用DS写一篇“米花糖赋”。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试一试。拟定题目为《江津荷花米花糖赋》,并附上吴永富、吴萍父女俩数十年创立发展荷花牌米花糖的基本情况,指令用汉赋体裁。一分钟后,竟然跳出了赋文,读后大喜过望,它用汉赋体裁写出了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我立马转发几个群征求意见,居然获得高度肯定,有文友甚至说“以赋为生的写手们失业了”。最高兴的是吴家父女,来电致谢,并强调必须付酬。我笑曰:“DeepSeek不收钱,实在要付,给几包米花糖就好!”此后我又用DS写了几首新诗,说实话也在一般水平之上。虽然没有诗人所作灵动有感,但是某些句子还是贴近生活有哲思哲理的。
新重庆-重庆日报:许老师真是与时俱进,如此迅速地已经结合人工智能把文字转化成生产力了。另两位作家也给大家分享一下体验故事吧。
吴向阳:我的朋友李元胜是诗人,也是工科男,他对AI和AI写作有心得,他的话我信。他说,DeepSeek写的诗,现在超过80%的初学者,几个月后能超过99%的初学者。这是他一个月前说的话。他还说,AI写诗达到文学杂志的发表水平不是问题。我以为,用“初学者”三个字,他是违心的——他怕冒犯活跃着的众多诗人,稳重是他一贯的风格——就像说阿尔法狗能赢99%的围棋初学者一样,那是在侮辱工程师。他对AI文学潜力的判断,我原则上同意。
南风子:第一次看到DeepSeek的文学作品,是在一个文学群里。有人发了它写的一篇关于某个城市的赋。我不由得来了兴趣,打开一看,发现这篇赋辞藻华美、用典丰富、结构完整、中规中矩。然后,又开始读第二遍、第三遍,却感觉这篇赋不对了。它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没有汉赋带给读者的那种心灵震撼。它不是那种具有“人人笔下无”的唯一感的手工艺术品,而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让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的“工业产品”。
为了印证这个看法,我请DeepSeek写了一篇主题是母爱的散文。它用了13秒写出了《母亲的手》。这篇作品以“手”为线索,串联起母亲缝衣服、煮馄饨、做茶、写信等生活的小细节。写法也中规中矩,文从字顺,从章法上来看是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它太四平八稳了,没有一种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陌生感。它营造的温馨感是苍白的,读者难以产生代入感。作品中的小细节像积木一样搭建,没有一根以真情实感编织而成的文脉一以贯之。它是塑料做成的仿真树,不是以浓烈情感浇灌而出的——摇树干而树枝动、树叶舞的真树。
新重庆-重庆日报:三位的体验感都很有趣,那么对于文学创作中融入AI,你的个人感受是什么?它是助手还是对手,或者说如何和它做朋友,与它合作?
许大立:不必讳言,其实在DS大神降临之前,我的写作偶尔也用到了AI。比如在撰文时,就用过“文小言”查过资料,写过演讲提纲。我感觉应用文、某些文科论文是可以使用DS来作为参考的,但他们能提供的都是概略性的条条框框,必须融入自己的观点和个性语言和独有的细节。
写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个人以为,DS是难以胜任的。因为他们只能编造故事的框架和大致走向,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乃至千变万化的生活以及细节对话等,它们无法去描写,生活中的故事常常超越作家的想象力。
所以,AI介入写作只能是一种工具,操盘手还是得写作者本身。你要在写作中训练它、培养它,才能写出有文学性有个性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粗糙的文字组合。我是不写赋和古体诗的,我目前没有危机感。
吴向阳:汉语是一种成熟的语言,百年新诗是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诗歌美学也已成型,在近二三十年没有闪现新的思想。诗歌技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之后,没有出现有价值的新招式。可以说,成熟的材料、路数、标准、范式为训练AI写作提供了相当完备的条件。以当下AI的学习能力,在短时间内汇集并熟练掌握各个年代、各种路数的诗人的写作技巧,写出中规中矩的、“像诗”的诗歌作品,是不难的。
在我看来,诗歌是诗人情感能量的转移,诗人“发乎情”,经由灵感的催化,巧遇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固化到文字上,成为诗歌作品,对于写作者来说,这个过程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是最为珍贵的体验,也是众多诗人坚守写作的基本理由。而带着诗人独特体验和独特表达的作品,获得认可,那是诗歌进入文化消费市场的额外价值(当然也是重要的价值)。AI诗歌,或者让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辅助完成的诗歌作品,于写作者而言,只是一件单纯的流水线产品,无法提供最值得拥有的精神价值。
南风子: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感觉的独特性、情感的独特性、语言的独特性密切相关。而这些从DeepSeek目前的表现看来,还达不到。我们和它怎么做朋友呢?我觉得可以做“反向朋友”:与DeepSeek写的作品“背道而驰”。
一部作品,DeepSeek这么写,作家就不这么写。因为目前DeepSeek写的作品是“华丽的平庸”“精致的俗套”,而文学佳作借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的书法理论来说,应是“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新重庆-重庆日报:三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人类写作的天然的不可替代性。如何自信地拥抱新技术,创作更高质量的作品,你有些什么措施或建议?
吴向阳:“你在写”,这就是一切,至于是在1%之中还是在99%之中,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价值判断,可暂且放下。那些因为“写不赢”AI而退缩的诗人,那些借助AI谋求诗歌名声的人,他们的出发点是错的,行走的方向是反的。对于这些人,我们列队、鼓掌,欢送他们离开诗歌。
许大立:AI是为人类服务的,所以我们不必过度担忧。简单劳动它可以胜任,复杂的生活它需要时间学习。至于作家或者诗人,如果沦落到靠AI写作,说明他已经油尽灯枯,没有了创作灵感,也难以指令AI写出好的作品。同时,某些作者喜好AI写作,似也没有违法,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法律良心,自娱自乐,你也无权干涉或者制止。是吧?
AI不是敌人,而是文学营垒里的助手和战友,就看我们如何操作使用。某些技术性结构性资料性的问题它可以帮忙,而写作如人物个性、生活化细节及心理活动等,它是不能代劳的。此外,AI写作者也可自成一体,成立自己的文学社团,不和现有大脑写作者混流。还可以出版自己的刊物。AI写作也会有好作品出现。
南风子:对于DeepSeek,作家不应该忽视它,它至少告诉作家不该怎么写;作家也别太依赖它,尤其是年轻作家,长期使用它辅助文学创作,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灵触角退化。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