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好书送你读·书单】走进春天,阅读是你最好的伙伴
2025-02-23 08:31
春夏秋冬又一春。第54期“百本好书送你读”书单与您见面之时,寒冬已去,春回大地。万象在更新,心情也要更新,让我们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中找寻幸福之道,在《心的表达》里感受精神之路的多彩壮丽,在《韩家往事》中开启一段与时代的对话,在《唐都长安》里梦回大唐盛世……走进春天,阅读是你最好的伙伴。




傅小兰(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身处变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的快速积累,人们的心理问题、心灵危机也越来越不容忽视。诚如作者所言,“有意义的快乐”离不开目标与创造。当我们为生活和工作设定积极的目标,勤于创造而非消耗时,我们就能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温暖而持久的幸福。关于幸福,书中不但有深刻的洞察,还为读者提供了获得幸福的实用方法。




郭春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本书将文学、性别与法律制度融合起来,低声吟诵了《红楼梦》中诸多女性的生命悲歌。大观园好比一扇窗户,向窗外望去,礼教与法律压制了女性的家庭地位、社会分工与法律权利。本书运用翔实的案件资料、政策文本,循着《红楼梦》中女性的生活历程,逐一呈现了清代女性在家庭财产分配、人口拐卖、生育等具体诉讼案中的法律地位,完整构建了清代法律体系下女性面临的困境。毫无例外的是,在清代法律制度运行过程中,女性个体的脆弱与无助恰如朝霜,闪现之间或被碾压,或自行凋零。这部着墨于清代女性社会生活与法律制度关系的创新之作,展示了清代法律制度如何管控女性社会生活、“园内”家庭活动与“园外”法律关系的调整,以及作者对清代女性的同情与批判。




张波(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编审)
本书以考古实证为锚点,在历史褶皱中打捞出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是身世坎坷的孤儿,是周游列国的布道者,更是屡遭拒斥却坚守理想的悲情英雄。李山教授以“历史侦探”般的笔触,揭开被符号遮蔽的生命细节——卫国街头被围观的窘迫、陈蔡绝粮时的枯槁身形,让孔子重新有了呼吸的温度。书中用清华简等新史料破解千年悬案:主张“复礼”的孔子为何支持晋国铸刑鼎?“子见南子”背后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当杏坛讲学的真相被还原,读者将发现:这位打破贵族教育垄断的平民先驱,实以“有教无类”重塑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基因。这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人生之书。作者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孤勇,置于当代价值重构的语境中,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妥协与坚守的抉择,迸发出惊人的现代性。书中那个在乱世中躬身践“仁”的身影,恰似一束穿透历史之隧的强光,为每个在困境中寻找支点的人,提供了一份跨越2500年的精神共勉。




张典(新经典文化责任编辑)
千万只蝴蝶齐齐振翅如烧山,她心中正有火焰升起来……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蝴蝶烧山》是一份真正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讲述了一个被困的女性如何在沉闷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辗转腾挪,直至最终出走、去往更广阔的世界探索自我的故事。故事中蝴蝶的生物迁徙,恰恰耦合着女主人公心灵的迁徙。在见证了那场异象般的“蝴蝶大火”之后,她下定决心,“必须回来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同时,作者金索沃也借小说女主人公的视角,揭示出与当下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气候变暖与生态破坏问题。




张岂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过去中外学者对唐都长安城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都是属于长安城的某个侧面,至今还缺少对唐都长安城的全面性的综合研究。这部书稿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前进。从长安立都的条件、都城的营建、布局规划、建筑制度以及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作者不仅注意文献资料的考订和运用,且十分注意利用考古成果,力图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据了解,作者多次对长安都城部分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还研究了唐陵壁画与敦煌壁画中有关唐代建筑、唐人风俗和宫廷生活等画面。称它为一部唐都长安城的专史,我想是不过分的。




李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编辑)
韩家姐妹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中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她们的际遇与选择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家族在这一变局中的沉浮与命运。本书以韩氏家族为中心,旁及李莲普、梅贻琦、傅铜、邝寿堃、卫立煌家族,所旁及的著名学者专家更是不下百人。徐泓教授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严谨,借由信件、日记、老照片和访谈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群像。书中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读者可以切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采和脉搏。出版之后该书曾入围中国好书月榜、中国出版集团年榜等多个奖项,读者可以借由这本书回到历史现场,重新开启与那个时代的对话。




黎戈(青年作家)
这本书和之前看的心理学书籍不太一样,不是通过治疗个案来阐述某种心理学原理,而是直接记叙了在美国做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感受,很有趣。它也是一本修行的心灵笔记,具体又缤纷的精神生活微观史。它让我第一次近身看到这个时代咨询师怎样工作:包括控制对谈流程,怎样结束话题,起身或继续躺在椅子上,这些都是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也是控场能力的一部分。咨询师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应对?又会引发怎样的结果?中美两国心理咨询产业存在差异,但串联其中的仍然是“心”,咨询师本身也在不断地学习,在病人身上,在实践中,在自己的导师和咨询师身上,这是一个修心深化的过程。




杨柳(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
本书作者巧妙地以图书馆为载体,将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娓娓道来。通过跨越2500年的科学发展史,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书籍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书中不仅讲述了从古代到现代科学出版物的演变,而且配有超过200幅珍贵图片,生动再现了从古希腊《数沙者》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再到霍金《时间简史》等经典科学著作的魅力。作为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阅读与探索的重要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发展史呈现给读者,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科学研究不是高不可攀的探索,而是充满乐趣的冒险旅程。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是教哲学的,时有人让我推荐哲学书。对初学者,我常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是历史学家,思想史造诣尤深,文笔也极好。这本书的特点是从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来看哲学史,初学者比较容易进入。专门的哲学义理,幽玄精微,初学者很难一下抓到要点,往往望文生义,落入不着边际的误解。而把哲学问题放到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下看待,虽然不易尽精妙处,但往往有益于了解诸哲学体系的大致方位。




马燕(中华书局副编审)
40年前,北大未名湖畔的青年学生荣新江远赴荷兰,用40年的时间,走遍11个国家48个城市,以一人之力完成通盘掌握敦煌文献的壮举。在《满世界寻找敦煌》中,能看到20世纪初期英、法、德、日、俄对西域的探险与掠夺,敦煌文献的流散过程,以及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为寻找敦煌文献付出的不懈努力。满世界寻找敦煌的背后,是中国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完整性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是要在世界学术舞台找到中国的位置。我以为,本书不仅是一本绝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还是一本带给人感动和力量的励志之书。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