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互证”追溯“玫瑰与铁血”的传奇,《穆旦传》致敬“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2025-02-21 18:03

1933年12月16日晚,15岁高中生查良铮写下一篇随笔《梦》,提醒自己不要平凡地度过一生。他把自己的姓氏“查”字上下拆分,从此以穆旦为笔名,开始勾勒一个超越年纪的半完满的梦。在梦里,他的笑如一枝带露的玫瑰,正努力地绽放出惊险、爱情和远方。直到1977年2月26日,59岁的他因病去世,一代文坛传奇戛然而止。

▲《穆旦传:新生的野力》。译林出版社出版

在穆旦辞世48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获悉,国内首部穆旦人生传记与诗歌评传的权威之作《穆旦传:新生的野力》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穆旦的一生是传奇,是‘玫瑰与铁血’的传奇。”2月21日,《穆旦传》责任编辑魏玮对记者表示,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的穆旦,笔下有对残酷战争记忆的独特书写,也有对人性、民族的悲悯情怀,这部传记试图以穆旦生平为线索,结合他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去还原诗人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新生的野力,诗与生命交融的一生

穆旦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他与金庸(查良镛)同宗。作为“九叶派”诗人之一,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最早开拓者,更凭借精准的译笔,将普希金、雪莱、拜伦译介到中文世界,在诗歌与翻译领域构筑起双重丰碑。正如作家王小波曾说:“查先生(穆旦)和王先生(王道乾)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他们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出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

▲青年穆旦,摄于 1938年4月28日西南联大步行团抵达云南昆明后。出版方供图

“真正的好的诗人不肯让自己限制在什么派之内的,而总是想要在下一阶段超越上一阶段的自己,穆旦先生独特而复杂的生活经历与际遇,赋予了他的诗歌‘诗史互证’的品格。”魏玮介绍,早慧的穆旦6岁发表习作,11岁考入南开中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8岁考入清华外文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先随校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时代创造了诗人的传奇。”魏玮说,三千里的步行迁校之路,穆旦加入了由闻一多、曾昭抡等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途中得以近距离接触社会和底层人民,写出了《出发》《三千里步行》《原野上走路》等系列组诗。这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让他体会到“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中国的道路又是多么自由而辽远呵……”

1942年,穆旦放弃西南联大教职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远征军进入缅甸战场。足足有4个多月的时间,他在茂密幽深、毒虫和病疫轮番袭击的原始森林里兜兜转转,绝望地寻找活命的出口,他经历了差点战死、累死、饿死、摔死、毒死、发疟疾病死、被激流冲走淹死、被无数的大蚂蚁啃食而死……九死一生,侥幸逃出野人山回到昆明西南联大.在痛苦与哀伤中,他以诗人的激情,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旦的成长之路与他所接受的文学教育息息相关,也与他传奇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魏玮表示,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早开拓者,他受西南联大外教、英国诗人、批评家威廉·燕卜荪引领,有意识地阅读了从拜伦、雪莱、济慈到布莱克、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的西方诗歌,22岁时便在《玫瑰之歌》里写道,“我是期待着野性的呼喊”。他青春的身体蕴含巨大的生命能量,不断从“古诗词的山水”中“突进”。事实上,穆旦的诸多诗篇都在歌颂呼唤这种新生的野力。

语言的“他者”,为中国新诗创造新文本

“对于中文世界这无限的少数人,穆旦的诗歌就是晦暗、庸俗的生活中透进来的一道光,足够给芸芸众生以安慰和希望。”《穆旦传》作者邹汉明是一位诗人、散文家,他告诉记者,自己在1996年开始系统研读穆旦诗歌,那时就认识到,穆旦的150余首现代诗,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汉诗文本,“这个新诗的文本极具创造性,其形式又如此稳定、坚固,且带有一种大时代的语调,足以让创造它的诗人不朽。我想,对穆旦,从此我们再不应该那么无视。”

▲《穆旦传》插图。出版方供图

邹汉明为这次写作准备了17年,他查阅并整理了大量未刊档案、抗战史料、个人书信、回忆录与日记,走访了穆旦研究者陈伯良,诗人唐湜、郑敏,密友来新夏、杨苡等人,一点一点建构起多重记忆网络中的穆旦生活场景。他还结合自身对穆旦诗歌的细读,阐释其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的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穆旦用语言服务了他挚爱的国家,并为此奉献一生。他这一生,应该被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牢牢地记住。”

与诗歌创作的天分媲美,穆旦翻译的禀赋同样与生俱来。因此,邹汉明将穆旦的文学生涯区分为创作和翻译两个时期:1948年前以创作为主,1953年归国后从事翻译。在回溯生命故事的同时,还对穆旦之于现代汉语、诗歌文体的贡献做了全面梳理。“他属于五四运动以后的那一代人,也很明显受惠于五四运动以来日渐成熟的白话。跟前辈有所不同,他最明显的一点是毫不在乎公众俗知的那套诗性语言,而是弃绝一切陈词滥调,偏爱使用经过他大刀阔斧改造过的现代汉语。他敏锐地觉察到新诗之新的本质所在,并毕生追逐这种新奇,且将全部才华倾注在这种现代白话中。”

在邹汉明看来,作为20世纪40年代追随现代主义诗歌的强力诗人,良好的学院背景,以及在学校时受到的艾略特、奥登等当时最前沿的西方诗人的影响,决定了穆旦对诗歌形式、诗歌技艺的重视,“以他为首的联大诗人必然发展出白话新诗的文本形式,现代派与中国的历史、时代经验,成就了穆旦的卓越。”

“研究穆旦无疑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选择。”邹汉明坦言他要感谢穆旦,“这位传奇的翻译家和诗人,其卓越的才华和丰沛的一生,20多年来默默滋养着我的写作。我想,这正应和了诗人的一行诗:‘相信终点有爱在等待’。”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