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创新动能,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举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2025-11-12 21:38

赓续巴蜀文脉,激活创新动能。11月12日,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暨新时代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碚举行,来自川渝两地及全国的专家学者、文艺评论家等齐聚一堂,聚焦川渝文化传承创新,深入探讨了川渝文化协同赋能艺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

深化区域合作

开创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

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创办于2007年,每两年一届,聚焦巴蜀文化资源整合、文艺创作引导、区域合作机制构建等,旨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

本届论坛由重庆市文联、四川省文联主办,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北碚区委宣传部、北碚区文联承办。

▲11月12日,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举行。记者 韩毅 摄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山同脉、水同源,巴蜀文化同根同源、互补共生。”论坛上,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阳奎兴表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艺表达,新的实践孕育新的文化气象。面对文艺事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文艺评论不应缺位,而要主动站位,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重庆将以本届论坛为新的起点,更加紧密地与四川携起手来,坚守文化根脉,勇攀艺术高峰,深化区域协同,不断激发文艺生产的新动能,为推动川渝两地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卞明高表示,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如光,照亮未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文化协同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既回应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正”的要求,也落脚到了时代赋予的“创新”使命上,充分体现了川渝两地在文化领域的战略共识与行动自觉。面向未来,川渝两地需要进一步深化巴蜀文化研究,系统梳理巴蜀文化发展脉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进一步推动艺术创新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碰撞,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进一步优化开放包容的区域文化合作机制,推动政策互通、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

百花齐放

“献智”川渝文化繁荣发展

论坛上,来自川渝及全国的专家学者还分别从杂技剧、文学创作、美术等多个维度,“献智”川渝文化繁荣发展。

“杂技剧是以杂技为主要表现手段和叙事方式的新剧种,诞生才20多年。”论坛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编剧尹力以《杂技剧何以问鼎文华奖》为题,分享了她的观点。

▲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上,专家发表演讲。 记者 韩毅 摄

她称,2004年,我国首部杂技剧《天鹅湖》问世,被《人民日报》誉为“杂技革命”。该剧将单一杂技技巧展示,转型为综合艺术,实现由“技”向“剧”转型。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杂技剧得到快速发展,实现“技”与“剧”的融合,创造出了全新舞台叙事语言,在讲述历史、阐释思想等方面,迈入全新的历史高度。据统计,2004年到2024年,我国创作演出杂技剧数量高达300余部。

她表示,杂技剧的价值在于将传统艺术现代化,使杂技艺术由单一技巧展示发展成综合性杂技艺术,是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气派的新载体。不过,随着杂技剧的发展,也引发一些思考:在创作上,如何处理好杂技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构建起杂技叙事语言;在评价标准上,如何用杂技塑造人物、推进剧情、升华主题等。

“当前,文艺创作与批评面临两大挑战,即新大众文艺与AI写作。”论坛上,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怡与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武军共同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新大众文艺是指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大众能够广泛参与创作、传播和欣赏的一种文艺形式,强调文化自主表达和情感共鸣。不过,“大众”身份并不能赋予其文学价值,重要的还是“为人生”“为时代”提供了什么“创造性”贡献;传播的广泛性也并不是文艺价值的判断标准,许多经典作品都是从小众化的传播开始的。

而AI已开始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形态进行分析学习,并且能够生成一些具有当下文学趣味的文本。虽然“新污染现象”仍然存在,但是前景十分广阔。

为此,他们认为,新大众文艺与AI写作的双重挑战,让我们要重新认识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给予了我们新一次关于文学创造与生命伦理的重构机会。

论坛上,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王本朝以《文学家的“地方”——战时老舍的北碚体验》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称,抗战时期,北碚乃至重庆作为具有高度独立性与代表性的文学高地,其文艺实践具有深入的地方化特征,体现出强烈的组织性、流动性和适应性。“地方”作为作家的居所地,有其内部的文艺形态生成逻辑,可在差异性与同一性之间建构更为复杂的历史理解。

抗战时期的北碚乃至重庆并不是不言自明的、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其主体体验和地方经验可以作为合法性叙事产生、表现及再生的发源地,内在表现于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张力之中。

“老舍在北碚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众多作品,北碚之于老舍的意义是存在者和思想者的统一。”王本朝说。

“上溯至蜀西高原远古时期,原始宗教认为万物为神灵;从阿坝州马尔康莫斯都新石器时期早期岩画中可以看到,除了日月星辰、神树、人物、动物而外,有多种与山相关的图案……因此,历代凡与巴蜀相关的山水画,都呈现出幻象境界的美术现象。”论坛上,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诗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管苠棡分享称,传统美学在历史进步中的转向,意味着经典范式在传承中转换。原始审美意识、美学与美术,是体、器与用的关系。“我们将幻象美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用于山水画幻象美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变革。”他说。

论坛上,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凌孟华以《抗战大后方文学的通俗形态及其评论尝试》为题也分享称,对通俗文学的研究必须有强烈而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大量语言通俗、结构和情节相当简单、艺术技巧看起来比较粗糙的作品中,发现其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然后围绕问题组织材料,展开论述。如何在俗文学,或者说通俗形态文学背后去发现新问题,仍需学界共同努力。

“重庆倡议”

提升巴蜀文艺创新动能

在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新时代舞台艺术、美术、影视、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语境与新技术条件下的现象级作品生产”“北碚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双通道协同创新中的地方叙事”等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尤值一提的是,在本届论坛上,主办方还发布了“重庆倡议”:

——筑牢思想根基,构建新时代巴蜀文艺高质量发展体系。强化文艺创作的学术涵养与理论支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气派的文艺话语体系。聚焦现象级文艺作品的孵化与生产,推动内容、形式、机制的全面创新,打造一批反映时代气象、展现巴蜀风貌的精品力作,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贡献川渝力量。

——讲好新时代巴蜀故事,激活中华文明优秀标识的川渝表达。两地的文艺工作者要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现实议题,从时代的洪流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着力塑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川渝意象。通过讲述既承载历史纵深、又洋溢现实温度的巴蜀故事,以文艺的繁荣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川渝的实践图景。

——深化人文经济学实践,推动川渝文艺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系统梳理巴蜀文物、非遗与历史文脉,通过创意设计、数字技术和品牌授权,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IP与消费场景。推动文艺与旅游、科技、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文创、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拥抱技术革命浪潮,拓展文艺传播新格局。川渝文艺界要主动识变、积极求变、科学应变。以科技赋能文艺创新链,积极探索AIGC在创意激发、剧本创作、艺术设计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数字艺术、沉浸式演艺、交互影视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数字时代巴蜀文化繁荣发展。

——强化文艺评论建设,以评创融合激发巴蜀文艺创新活力。川渝两地强化协同,携手共进,加强评论组织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联动等,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立足西部、辐射全国、联接国际的文艺评论高地。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